天人研究學院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學講話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5/03/12

  同奮們:早安!

  天帝教組織結構是以極院為核心,分成三個中心:

  一個中心是合議體制的樞機院,依據《教綱》的規定,有五十五位樞機使者,在半數廿八位樞機使者時才正式成立樞機院,師尊時先設立了樞機團,去年才正式成立樞機院。

  另一個中心是天人研究總院,在《教綱》稱之為「教本」,孔子說:「本立而道生」。師尊是以天人研究總院做為天帝真道的根本,師尊首先開辦天人研究學院,培育研究的人才,然後又將研究學院的一部分分出來,才有了天人修道學院,研究學院培育的是理入的人才,修道學院培育的是行入的人才,通過理入來建立知識的系統,屬於研究學院的發展方向,通過實踐來完成修行的系統,屬於修道學院的發展方向,天人研究總院依據師尊手訂的教綱設立三院:天人文化院、天人親和院、天人合一院。

  根據這樣的發展原則,現在是以天人研究學院負責知識的教育,這是理入的部分,在教育的過程中建立起研究總院教本的系統,修道學院負責師資的培育以及各種訓練,這是行入的部分,在實踐的過程中推動天人實學的教化工作。

  在民國九十年的時候,暫停研究學院,做出檢討,再來發展,從上一年九三年開始,我請光筆開導師籌備研究學院重新再出發,才有各位同奮來參與研究學院的學習。天人研究學院是由光膺樞機受命籌備建立的,光膺樞機當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師尊要他從研究學院的教務長做起,現在光筆開導師也在師大修博士學位,而且是到了最後要完成論文的階段,只剩下半年的時間,所以我就自己先兼院長,使得光筆開導師能夠順利拿到博士學位。

  現在本席宣佈,本席自九十四年三月一日起自兼研究學院院長,光筆開導師為研究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光赦同奮兼任學務長,敏珮同奮擔任有關總務秘書工作,同時因為光筆開導師請假,就請研究中心研究員普珍同奮暫行代理教務長的工作,我相信以普珍的學養,在歷史學的學術研究非常札實,相信在課堂、在教務上都可以勝任。

  我們再進一步探討,各位同奮為什麼而來?相信你們大多數是看了研究學院的廣告而來,其中有一句話對大家會有很大的啟示與鼓舞,就是「踵武師尊的腳步」,踵武就是跟著走,跟著師尊的腳步走,師尊在前面走,我們一步步跟著師尊的腳步走,這是各位同奮參加研究學院先修班的積極意義,踵武師尊的腳步,落實對天帝真道的研究與中國文化的研究。

  師尊在《師語》第一0六頁以「勇往直前才能回老家」,他老人家說:

  天帝教修道有三步曲,第一要「以身許道」;第二步要「以教為家」;第三步要「以宇宙為家」。

  師尊說他自己修道的過程有三步曲,這是師尊指出來的三個腳步。第一是以身許道。師尊從上海山東會館接受開導師訓練之後,就決心以身許道,宗主要師尊去西北行道,師尊一貫地說:謹遵天命,服從師命。就是以身許道的行為,是犧牲奉獻的精神,我們跟著師尊的腳步往前走,要學習師尊這樣的精神。

  第二是以教為家。上華山就是以教為家,從北峰到大上方都是以教為家,各位同奮看《上方深恩記白雲》,有二件備忘錄,一件是給宗教哲學研究社,一件是給紅心字會,最後在」個別留念與贈言」部分有:「余私人器具物件寄存始院者另有單據,導師室內陳設照常,余之臥榻被褥亦仍留此,足以表示,余之未忘始院也。」(五十四頁)師尊又說:「我自攜眷下山寄居始院以來,除始院供給食宿外,所有全家個人費用全恃寄賣度日,公私分清,可以閱賬。」這二段紀錄是師尊以教為家、公私分清的真實紀錄,

  以教為家並不是表示教裡的錢就是我的錢,或者,教內應該供養我,我來享受,而是公私要分的清清楚楚,師尊年紀大了,仍然要為教奮鬥,所以教裡供應一部車子和供應伙食,有幾位侍從同奮隨侍著他老人家。但是與師尊一起吃過飯的同奮都知道,師尊的伙食真不好吃,但是師尊甘之若飴,這是師尊生活以教為家,師尊為鐳力阿道場訂下規矩,在鐳力阿道場裡是一起生活、一起修道,這就是要求同奮以教為家,等於是佛教大師百丈清規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鐳力阿道場就是一起生活、一起修道,我十年來也一直是遵守師尊留下的規矩,在大餐廳與大家一起用餐,大家排隊拿菜,我也跟著大家排隊拿菜,我們都是 上帝的子民,都來自於宇宙的生命,有什麼差別呢?我已經是八十歲了,我是首席使者,但是我還是要學習師尊的精神,跟著師尊的腳步走。

  第三是以宇宙為家。先要有一顆開闊的心與胸襟,才有資格講以宇宙為家,心中能擁抱整個宇宙,不只是腳底下一塊土地而已,面對整個宇宙,面對宇宙生命,才是以宇宙為家,也是師尊一貫強調的發大願、立大志,才能夠以宇宙為家。

  師尊的三個腳步首先從以身許道開始,我們還不能直接學到以身許道,就先學以心許道,心放在天帝教,心放在道場,這是學習的開始,這一步就是踵武師尊的腳步。

  研究學院的課程是以中華文化為根本、為基礎,天帝真道就是中華文化的老根,天帝教救劫弘教的精神就是承繼中華文化傳統的精神,這種精神反映在師尊的一生,師尊的行為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學習師尊的精神就是在學習中華文化的精神,我自己在華山的時候最不喜歡背書,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同奮,如果沒有當時師尊給我的琢磨,強迫我背誦四書,我不會了解中華文化,我今天八十歲了,《論語》、《孟子》還可以琅琅上口,我記得有一首詩說:「讀得書多勝大丘,不用耕種自然收,白天不怕人來借,夜來不怕人來偷。」我到八十歲了,讀過的書還能記在心裡,沒有人可以偷走,別人也不能借得去,這是師尊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這是我親身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光筆開導師希望我們學院的先修同奮背誦經典,固然,有許多同奮無法適應,但依我的經驗,能夠多背誦一段經文,將來受用的還是你們自己。有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但多數人還是要通過「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這是知識之路普遍的經驗法則。

  師尊的行為可以歸納在忠孝兩字,師尊說,先盡人道。在《師語》裡說:盡人道就是盡好做人的責任。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我們從師尊身上學習,從中華文化學習前人的智慧。除了課堂講解之外,對於研究學院的課程,從這一學期開始,每一班都要有「課堂日誌」,以這個日誌紀錄下大家的學習心得與意見。每一位同奮都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我們學習「以教為家」的開始,一方面學習,一方面也要共同用心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