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壇(光殿)基本禮儀

■入壇禮

立正:洗水漱口、穿好道袍後,站在教壇門外,面向教壇,雙手自然下垂。

寸臂:左手五指伸直、併攏,掌心向上,上膊與下膊成直角;右手拇指扣住小指,其餘三指伸直、併攏,向下按在左手碗內側一寸處。

鞠躬:上身徐徐下彎的三十度,然後緩緩仰起,雙手自然下垂。

入壇:面向聖幕緩緩步入排班位置。

  同奮每次進入教壇的一個基本禮儀,尤其「寸臂」是教壇守護金甲護法鑑別同奮身分的手語。

  寸臂說明:

  1.寸臂系本教同奮進入教壇(光殿)時,向守護金甲護法表明同奮身分之手語。

  2.右手三指併攏,表示三種奮鬥(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三要(信、願、行)、三乘(奮鬥初乘、平等中乘、大同上乘)、三皈(皈師、皈道、皈帝)、修持三寶(精、氣、神),同了三期,共同奮鬥。

■朝聖禮──在教壇內禮敬仙佛聖尊的儀式

1、要領:

  (1)個別朝聖儀式

   .獻「心香」(參見2之(5)及(6))

   .行四跪八叩禮(參見3之(2)叩首禮圖示及2之說明(1))

   .誦廿字真言三遍(參見2之說明(3))

   .誦天帝教寶殿頌(參見2之說明(2))

  (2)集體朝聖儀式:依司儀口令行禮如儀

2、說明:

  (1)一般教堂之教壇行三跪九叩禮。若其教壇為某教院之外殿時,須行四跪八叩禮。

  (2)一般教堂之教壇免誦寶殿頌。若為某教院教壇之外殿時,須誦寶殿頌。

  (3)教壇有其他同奮正在誦誥、靜坐……時,請以默誦方式為之。

  (4)個人同日第二次以後入壇,僅須行四跪八叩禮。(若非外殿之教堂,僅行三跪九叩禮)

  (5)「心香」者,雙手捫心,面朝聖幕,肅立片刻,摒除雜念,心中虔誠致敬,猶如焚香供仙佛。

  (6)個人無論任何時間進殿皆以心香代替捻香,請勿上香,以維教壇空氣清新。

3、圖示說明:

  (1)拈香圖示

  本捻香圖示僅適用於集體儀式主儀人代表上香或個人在家庭天人親和匾、行持廿字真言匾、廿字真言匾等之香案上香或擔任侍香人時使用。

  左右手之無名指及小指內彎,先以右手食指、中指夾住香腳上端,以右手拇指頂住香腳底部;左手食指、中指置於右手食指、中指之上夾住香腳,左手拇指抵住右手拇指,形成近似三角形,香頭朝上,置於胸前。

上香時,雙手徐徐垂直上舉置拇指與眉齊。

上香側面圖

行一鞠躬禮(香仍保持垂直狀態)。

插香時,右手持香不動,以左手插香(乾道、坤道均用左手)

上香畢,行一鞠躬禮。

  (2)叩首禮圖示

站於拜墊正後方,面向聖幕,立正捫心。

行一鞠躬禮

在鞠躬回復原狀之同時,雙手從道袍左、右開衩處向前撩起,左腳向拜墊左側跨出半步,右腳跪下。

左腳收回、跪下,雙手放下道袍,並反手將後片道袍往後輕擺,罩住雙腿,雙手自然下垂。

臀部盡量向後坐低;同時,上身略向前傾,雙手半握拳,掌心朝下稍向前擺,當雙拳觸地時,上身徐徐向下平俯,直到手肘著地及前額叩到雙拳為止。

叩首時,雙手半握拳,掌心朝下併按放在拜墊前端。

上身緩緩仰,起並恢復長跪姿勢,雙手自然下垂,雙眼正視聖幕或正前方(行再叩首或三叩首禮時,其叩首動作同前述)。

跪姿後視圖。

叩首畢,左腳向拜墊左側跨出半步,左手按在左膝上,右手搭在左手臂上,藉左、右手按壓於左膝上之力量徐徐起立。

收回左腳,立正,雙手自然下垂。(需要繼續行叩首禮時,其叩首動作與前項所述相同)。

行一鞠躬禮。然後恢復直立捫心狀態。

■個別祈禱儀式

1、要領:

  (1)行朝聖禮。

  (2)雙手捫心(參見捫心圖示),仰首默朝 道統始祖宇宙主宰玄穹高 上帝,貫念本師世尊極初大帝,默祝心願:

    .化延劫難,拯救天下蒼生。

    .臺灣寶島自由安寧繁榮,兩岸早日和平統一(或自己國家安寧繁榮)。

    .天帝教順利宏揚。

    .個人心願。(可祝禱個人合理心願)

  (3)誦祈禱詞(誦至「上帝!大放親和光,我願伸!」時,須先俯伏,參見俯伏圖示)。

  (4)反省懺悔,雙手捫心,低頭反省、懺悔、認錯、改過。

  (5)三呼天人親和呼號(參見天人親和呼號圖示及說明)。

  (6)誦廿字真言三遍。

  (7)行四跪八叩禮。(若非外殿之教堂,僅行一跪三叩禮。若欲離壇,另行離壇禮後離壇)

  附註:教壇有其他同奮正在誦誥、靜坐……時,請以默誦或默呼方式為之。

2、圖示說明:

  (1)捫心圖示

乾道捫心手勢:雙手五指伸直併攏,右手掌心平貼於心窩,左手掌心搭於右手背,以示陽陰合一。

坤道捫心手勢:雙手五指伸直併攏,左手掌心平貼於心窩,右手掌心搭於左手背,以示陰陽合一。

  (2)俯伏圖示

    俯伏要領除雙手手指伸直、掌心朝上(如下圖),與叩首禮不同外,其他要領均與叩首禮相同。

臀部盡量向後坐低;同時,上身略向前傾,雙手伸直,掌心朝上稍向前擺。當雙手觸地時,上身徐徐向下平俯,直到手肘著地及前額叩到拳心為止。

雙手掌心朝上放在拜墊之正前方。

  (3)三呼天人親和呼號「教主,我願奮鬥!」圖示

立正、捫心

呼「教主」時,雙手仍捫心不動;呼「我願奮鬥」時,左手握拳垂直向上振臂。

呼畢後,左手回復捫心姿勢。

握拳圖示:左手拇指平貼食指向上豎立,成「自」字形狀,代表「我願奮鬥」之「我」。

  (4)離壇禮

  1. 行四跪八叩禮(若非外殿之教壇僅行一跪三叩禮)
  2. 在聖幕正前方退壇不得背向聖幕,在聖幕兩側以面向殿門出入處行進,徐徐退到教壇門口,行一鞠躬禮後離壇。

■使用道袍須知

  一、進入教壇,應穿道袍(清理教壇除外)。在平等堂誦經、誦誥、打坐,亦應穿著道袍。進入家庭天人親和室、隨持天人親和匾(軸)及行持廿字真言匾(軸),應儘量穿道袍。

  二、道袍為朝聖禮服,應保持潔淨。新道袍或洗過之道袍,第一次穿進教壇之前,先以加光黃表或檀香薰淨。巡天節參加接駕或送駕之同奮,道袍應跟身體一起跨過炭火加醋之薰淨。

  三、穿道袍時,不得進食、抽煙或進入廁所、夫婦寢室或其他不淨處所。隨身攜帶之道袍,除非無適當處所可供放置,否則亦不可攜入上開處所。

  四、清洗道袍,應與汙穢衣物(如天癸期間之衣物、夫婦同房之衣物)隔離。

  五、道袍摺疊要領:

    先將道袍向後左右對摺,左手提住衣領中間,右手拉住袖口(參見圖示1);次將兩袖下緣延道袍兩側開衩線向前下方摺疊(參見圖示2);再將道袍上下對摺(參見圖示3);末將道袍左右對摺(參見圖示4);如欲收藏,則再上下對摺一次;如欲攜帶行進,則將前述上下對摺處掛在左右下膊,並夾靠於腰部(參見圖示5)。

  六、廢棄之道袍,可交由各教院之道務中心集中焚化。

  七、道袍款式:圓襯領,色潔白,以示純潔清雅;對襟禮服,色深藍,以示幽親;上下兩扣,中作三帶以維之,袖寬九吋,長及膝下。

  八、道袍之折疊步驟圖示:

■請經禮

  為表示對教壇課程、寶誥或其他經典的敬重,請用前,需先洗手漱口、潔淨身心、端正儀容;恭誦前、後均需行「請經禮」。「請經禮」分為「啟經禮」及「收經禮」兩種。

1、要領:

  (1)啟經禮:

  各類經典在第一次啟誦之前,以雙手捧住經典底面,自胸前平舉齊眉,行「鞠躬禮」。同一經典繼續恭誦時,不必再行「啟經禮」(參見啟經禮圖示)。

  (2)收經禮:

  同一經典不再繼續恭誦時,在放下或收起之前,先依前述「啟經禮」要領行之(參見收經禮圖示)。

  (3)攜經行進:

  需攜帶經典行進時,以雙手捧著經典底面置於胸前(參見攜經行進圖示)。

2、圖示說明:

  (1)啟經禮圖示

啟經禮
雙手捧住經典底面,自胸前平舉齊眉,行一鞠躬禮

誦念經典

放下經典

立正、捫心

  (2)收經禮圖示

立正、捫心 

拿起經典 

誦念經典 

收經禮

  (3)攜經行進圖示

需攜帶經典行進時,以雙手捧著經典底面置於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