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自新–九十一年度傳道、傳教使者複訓班講授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2/07/23

  師尊在同奮基本修證五門功課中十分重視「反省懺悔」這一門功課,我的心得是五門功課可以歸納成三門功課,因為第一門功課「奉行教則」。要求同奮每天早晚自己問自己:二十個字中所選定的二個字,今天有沒有去做?如果有,勉勵自己持續不斷,如果沒有,就要檢討。第三門功課是「反省懺悔」。每天晚上捫心自問,摸著良心問自己:有沒有做對不起良心的事?如果良心有愧,就要求自己不再犯,這是天帝教同奮修心養性的重要心法,也是煉心的心法,平時就在煉心,平時就做放下的功夫,以反省懺悔了解自己的心、安頓自己的心。心氣相通,以氣的觀念說明,靜坐要先排除身上的陰氣、濁氣,師尊說:能減少一分陰氣、濁氣,就提昇一分陽氣、正氣。自身的正氣、陽氣充足,與 上帝的靈陽真炁融合,是正宗靜坐昊天心法的修行關鍵。培養陽氣、正氣得自於平時內心的修持,欲望重的人,欲望不斷成長、不斷擴張,內心充滿了陰氣、濁氣,在靜坐的時候一方面排濁氣、陰氣,一方面又在不斷增加濁氣、陰氣、邪氣,靜坐又怎麼能有效果呢?反省懺悔就是隨時檢點自己,使得心能夠放下,減少欲望,減少陰氣,提升陽氣,所以說反省懺悔是煉心的功夫,通過反省懺悔幫助心澄淨,去陰氣,提升陽氣。

  第五門功課是填奮鬥卡,這種方式來自流行在晚明初清時期的「功過格」、「遷改格」等,悔過自新的自我規範的形式,最主要則為明代袁了凡先生的「功過格」,袁了凡先生的功過格來自於佛、道兩教的啟發,且以佛教的因果論與道教文化的「太上應感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道理結合感應與功過,參融儒家的心性之學,完成了功過格與《了凡四訓》,填奮鬥卡幫助我們同奮天天檢視注意應該奉行的功課與心性的把持修養。

  第一門「奉行教則」與第三門「反省懺悔」與第五門「填奮鬥卡」這三門功課的功能有其一貫性,可以結合成一項。因此,五門功課成為三種心法,第一是「昊天心法」的靜參,第二是「救劫心法」的持誦兩誥,第三是「煉心心法」的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是師尊炁統傳承的三項心法,同奮都知道,但是也有同奮以為師尊陳義過高,很難做到,最主要的因素就在煉心的反省懺悔,改過自新,因為現代人的思惟,並不是隨時隨地檢討自己,反而是隨時隨地原諒自己,為人處事做錯了!就對自己說:「沒有關係啦!明天不做就好了!」但是到了明天依然故我,輕易的寬恕了自己,我們同奮想要修道,首先就要認真做好師尊炁統傳承的心法,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中,尤其要特別注意反省懺悔的煉心心法。我們應該去探討什麼是師尊省懺心法的源頭,知道其中的本末,才能真正做好這一門功課,我以為有三位先賢的思想最為重要,這是師尊的教育傳承,也是師尊親自教育我們兄弟四人的課程,是我自己親身的體驗與感受。

  第一位是明末最後一位大儒劉宗周先生,因他講學於蕺山,人稱為蕺山先生,因此,他的學派稱之為「蕺山學派」,他在清順治二年清軍南下入浙,他絕食二十天為殉國殉道而死,他在六十六歲殉國殉道前完成了《人譜》這一本書,承繼陸象山的心學與王陽明知行學說,以慎獨為宗,誠意為主,傳世的作品稱為《劉子全書》,我的祖母淨元如來是劉氏子孫,我的記憶在我祖母的案頭,除了每天必誦的《金剛經》外,就是家學淵源的《劉子全書》,我的祖母每天下午用硃筆圈點《劉子全書》,一句一句圈點,當有心得的時候,就用娟秀的楷體札記下來,事實上,現在帝教印行的《明心哲學精華》雖然是惸聾道人侍光完成,應該是她老人家遺留下來讀書的札記,在《明心哲學精華》裡仍可以讀到有許多《劉子全書》的慎獨心學紀錄。

  《劉子全書》有二篇重要的文獻,第一是「人極圖」,根據周濂溪先生的《太極圖說》與陳摶先生的《無極圖》化約而成,宗周先生說:人是從無極、太極走向人極。第二是《人譜》。主要是延伸「人極圖說」,討論人性的本體無善無惡,人性微動後,有了「七情」,七情會影響人心的善惡,「行為」也會影響人心的善惡,進一步,「五倫」也會影響人心的善惡,轉化成為好的行為與不好的行為。換句話說,性體不容易察覺善惡,有了七情就改變了,開始有了善惡區別,人的行為從「足容」、「手容」、「目容」、「口容」、「聲容」、「頭容」、「氣容」、「立容」、「色容」九種行為表現出內心善的一面與不善的一面,再通過「五倫」關係,擴散成為「百行」,是屬於萬物萬事的行為,如果能夠改過向善,去掉不善的一面,把握善的一面,就可以超凡入聖,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六個階段來遷善改過,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說:人從無善到有善,從有善到至善。

  與人性善相對的,就出現六種過,第一種是「微過」,在性體的範圍,一般感覺不到的小過,第二種是「隱過」,來自於七情,自己曉得,別人要慢慢才能發現的過錯,第三種是「顯過」,來自於九容,明顯表現在外,屬於行為的過,第四種是「大過」,在五倫裡犯的過,第五種是「叢過」,擴大到事事物物,很多的過錯累積在一起,最後一種是「成過」,這是過錯累積發展到最後階段,形成眾惡之門,稱之為「惡」。

  如何改過遷善,是為人最重要的修行功夫,中華文化傳統的心性之學針對人性的缺失,從非常細微的缺點下手,一步步檢討改進,幫助人改過遷善。宗周先生說:

有  過,非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善,非善也!有意為善,亦過也!此處頭路不清,未有不入於邪者。

  過與惡每相因,而過尤易犯,過而不已,卒導於惡。君子惓惓於改過,所以杜為惡之路也。

  又說:

  人雖犯極惡大罪,其良心仍是不泯,依然與聖人一樣,只為習染所引,壞了事。若才提起此心,耿耿小明,火燃泉達,滿盤已是聖人。

  又說:

  自古無現成的聖人,即堯舜,不廢兢業,其次則一味遷善改過,便做成聖人。

  意思是說是人都會犯錯,沒有生而為聖人的,即使是堯舜也需要兢兢業業地隨時檢討自己,十六字心傳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因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要兢兢業業地不犯錯、不犯過,更要不斷的反省檢討自己,讓自己往往好的方向走,稱之為「遷善」,照顧好自己的內心,才能夠成聖,到了最後就是「改過遷善以作聖」。

  《書經》說:

  聖罔念作狂,狂克念作聖。

  我根據天帝教的教義思想將「狂」改為「凡」,淺顯的說就是聖不能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內心,不能隨時反省懺悔改過自新,就與凡人一樣,凡人能隨時檢點自己的念頭,轉念間可以成為聖,宗周先生秉持這個觀念說:「有過,非過矣!過而不改之為過。」過而不改才是真正的過,有過就要改,所以說:過而不憚改。隨時改過遷善,才能成聖、入聖。

  第二位是呂祖謙先生,又稱為東萊先生,宋代與朱熹、張栻同時代的理學大師。當年在華山大上方玉皇洞前有一張大圓桌,我們全家有時候在那一張圓桌上用餐,吃完飯之後,師尊會在圓桌上課教我們兄弟四人讀書,師尊教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呂祖謙先生的《東萊博議》,因為這本書是商務印書館民國廿四年版本,在書前面有「虛字註釋」與「轉用詞」,包括講解作文如何使用「起語虛字」如「且、夫、蓋、嘗思」等,與「接語虛字」如「玆、斯、故、則、何以」等、「轉語虛字」如「然、乃、況」等、「襯語虛字」如「之、乎、者、也」等等,以了解寫文章的時候如何運用虛字與轉用詞,師尊先以一個虛字或一個轉用詞造一個句子,然後我學著依造一個新句,學完虛字之後,師尊再講解《東萊博議》中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以《左傳》做基礎,以《左傳》的故事做非常中肯的評論,在哲學思想上開啟理學開物成務、變化氣質的新氣象。

  第三位是李二曲先生,是清初的一位大儒,清康熙皇帝曾經有親題稱二曲先生為「關中大儒」,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二曲先生的思想對當時到現代的讀書人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二曲先生是盩厔縣人,山之曲稱之為「盩」,水之曲稱之為「厔」,所以自稱為「二曲」,二曲先生留有《二曲集》,師尊到西安行道的時候,唯一認識的老友就是陝西省主席邵力子先生,邵力子先生問師尊:你來西安做什麼?師尊說:你在陝西物質建設,我幫你精神建設。邵力子先生說:好!我給你介紹一位朋友。邵力子先生口中的朋友就是路禾父先生,路禾父先生是西安當地的士紳,清朝末代的秀才,時年已五十歲以上,得到邵力子先生的介紹之後,師尊隨即到路禾父先生家拜訪,路禾父先生他內心並不願意接受師尊,又不能拒絕師尊,遂在客廳接待師尊,師尊問:禾老!你府上那裡?路禾父說:我是長安終南山邊一個小縣,盩厔人。師尊馬上說:哦!你是關中大儒二曲先生的家鄉人。路禾父聽師尊提到二曲先生,肅然起敬,說:李先生,你也曉得二曲先生。師尊告訴他:我的老師于右任先生,是我中國公學的國學啟蒙老師,右任先生給我們上了一學年的國文課,第一天就在黑板上寫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講了整整一年,上下古今縱談了中華文化,說是宋儒張載先生的遺教,在現代真正發揮這四句話精神的大儒是李二曲先生,這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精神。師尊講完,路禾父親手端起師尊面前的茶盃說:請!請!把師尊肅請到書房再深談,師尊向路禾父先生說:我極希望擁有一套二曲先生的《二曲全集》。他說:很可惜!現在好的版本都毀於內戰,不過我們現在正在刻新的二曲集,大概一年後可以完成。師尊當場為刻製新版二曲集捐獻了二十塊大頭說:「我願意支持這一件事,等書出來了之後,請送幾套給我。」師尊就是因《二曲集》與路禾父先生訂交,才開始了由路禾父支持下在濟生會內建立起陝西省宗教哲學研究社,這是我們同奮都很熟悉的「你我同濟」的故事。

  師尊在大上方有一天就拿著《二曲集》對我的老師郭雄藩先生說:二曲先生的學說可以談談嗎?我的老師告訴師尊:「導師!非常抱歉,我還沒有完全了解《二曲集》。」師尊哈哈笑著說:好吧!那就由我先來談談我讀《二曲集》的心得。一開始就是談《二曲集》中第一篇「悔過自新說」,師尊的重點就落在「一念之轉」的「一轉念間」,講了三天,我的郭老師對師尊說:導師!你是真正懂得二曲,二曲先生的真精神就是在這一轉念間。因為師尊和屏山夫子對「一轉念間」說法的討論和講解,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悔過自新說中,二曲先生開宗明義就說:「人稟天地之氣以成身,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此性之靈,本至善無惡,至粹無瑕,人多為氣質所蔽,情欲所牽,習俗所囿,時勢所移,知誘物化,漸剝漸蝕,遷流弗覺,以致卑鄙乖謬甘心墮落于小人,雖具人形,而其所為不遠於禽獸者。」

  二曲先生又說:「殊不知君子小人,人類禽獸之分,只在一轉念間耳。苟向來所為是禽獸,從今一旦改圖,即為人矣。向來所為是小人,從今一旦改圖,即為君子矣。當此之際,不惟親戚愛我,友朋敬我,一切人服我,即天地鬼神亦且憐我而佑我矣。然則自諉自棄者,始亦未之思也。」師尊說:「作善、作惡就在一轉念間,就是那一剎那的改變,從地獄升到天堂。」

  當去年我要求自己在鐳力阿道場內悔過靜思廿一天,就是來自於師尊給我的家庭教育,來自於二曲先生的悔過自新說,所以我是「悔過靜思」,因為我認為我自己犯了很多的過失,需要自我反省。悔過靜思廿一天剛開始的時候,我想到光赦同奮有一套二曲先生的全集,希望能複印一份「悔過自新說」重新研讀,光赦同奮說:首席您有需要,這個版本非常好,送給您做為參考。當他拿他的二曲集版本給我的時候,我一看,就是師尊當年在大上方教我用的那個版本,封面書籤上寫著:二曲集,民國廿五年二曲路孝渝。路孝渝就是路禾父。我在悔過靜思廿一天中仔細的重讀《二曲集》,重溫在玉皇洞前父子師徒教授的過程,印象太深刻了。

  從呂祖謙到劉宗周到李二曲,宋、明、清三位先賢大儒都提出悔過自新或是改過自新的心學,真正影響了師尊的修持功夫,我的「悔過靜思」以及天赦之教的「寬恕悔過」,來自於師尊的心教傳承、身教傳承、父教傳承、家教傳承,我也要將這個心教、身教傳下去、傳出去。

  煉心心法「反省懺悔,認錯改過」,無論是「悔過」、「改過」,都落在一個「過」字,在劉宗周先生的《人譜》中,有很清楚的說法,首先是「微過」,微過來自於「妄」,妄就是「聖罔念作狂」的「罔」,意思是不正常,儒學修持最重要的起步是正心意誠,相對心正的是心不正,就是妄心、邪心。而不妄、無妄是誠,以誠對著虛妄,不虛妄就是真誠,妄是人欲的初萌,妄是欲望的開始,影響人的本善,是因為有了妄,有了欲望的開動,就影響了人的本善。我以為宗周先生將人的過分為二部分:

  一、是「誤」。就是錯誤,錯誤是過的開始,他說:「凡過生於誤」。妄的觀念就是錯誤的觀念,又可以稱為不正常的觀念,這個錯誤–「妄」稱之為微過,看來非常小,不容易覺察到,犯了錯也只有很微弱的感覺,就會不經意地疏忽了,這就是過的根。不懂得一開始就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行為,小錯不斷就會造成大過,錯是犯過的根源。

  二、是「過」。儒家思想在保持「中庸」,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就不是中道。超越了中就是「過」,還沒有達到中就是「不及」,從「錯」延伸稱為「過」。

  我提出了一張圖表是將劉宗周先生人譜中的「記過格」整理出來,他說:先出現「隱過」,隱過發諸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乃有「溢善」、「遷怒」、「傷哀」「多懼」、「溺愛」、「作惡」、「縱欲」,這些「溢、遷、傷、多、溺、作、縱」都是一種過度乃形成了過,接下來是「顯過」,因為內心有「微過」、「隱過」,就有了「顯過」,從內心轉變在行為之中表現出來,可以分成九種行為,稱為「九容」。從這些地方就可以了解到人的內心的想法,從內心延伸到外在的行為,觀察非常細微。

  然後是「大過」,人群以「五倫」建立起社會結構,「五倫」維持家與社會的秩序,影響十分廣泛。在五倫之中犯的過就是「大過」。

  大過之後是「叢過」,有一百項,包括食、衣、住、行,包括行、住、坐、臥,也包括個人行為與社教行為。

  經過前面五類的過的不斷累積,變為「成過」,第一是「祟門」,從微過成過到微惡,有錯不改就是微惡。第二是「妖門」,隱過成過變成了隱惡。第三是「戾門」,顯過成過變成了顯惡。第四是「獸門」,大過成過變成了大惡。第五是「賊門」,叢過成過變成了叢惡。

  劉宗周先生說:「過生於誤」、「惡生於過」。從「錯」開始,「錯誤」是過的根源,從錯誤到過,過猶不及,之後就是罪行。人因為「有錯」,不曉得修正,累積成為「過」之後,有過不改,發展成為行為的「罪行」,就開始要承擔責任,不僅僅是個人負責,當過與錯擴大時,要對社會負責任,「大過」、「叢過」就是要對社會負責任的一種「罪行」。

最後因為「錯」、「過」累積的罪行成為「惡果」,不曉得隨時反省懺悔,也不曉得隨時悔過自新,過失變成一種行為,形成一種「業力」,口業是一種錯誤,心業是一種過失,成為身業之後,三種業累積為惡果,稱之為共業。

  如何修正自己的錯?如何改過、悔過?就在一轉念間,師尊說:「有過一過,不認過又是一過。」就在這一轉念之間,如果不肯放下那一念,死不認錯,就是會累積成為真正的大過、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