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年度全教弘教暨道務會議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3/11/22
九十二年度全教弘教暨道務會議現在開始!
會議的主題分成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確定明年度全教弘教目標,在師尊證道之後,九年以來,我們的弘教目標一直是依據本師世尊的原則,也是天帝教既定的救劫弘教目標來發展,全教同奮兢兢業業,一步一腳印落實,一步一步往前邁進,看來成果很小,但是都是根據一小點一小點的突破來完成。
九十三年度全教預定持誦皇誥數,是依據九十一、九十二年度的皇誥數,加上預估的成長,訂出的目標,預定引度原人數是一千六百人,看來這個目標數訂的很少,事實上,我們不要把目標訂的大大的,而最終的成果是小小的,我們一貫的基本原則是低標準,高超越。各位同奮在各教院直接參與弘教的工作,相信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尤其在最近的一、二年,國內外經濟環境日漸蕭條,很多家庭面對實際生活上的困頓,面對現實的挑戰與壓力,已經影響了一般社會大眾追求心靈的提昇,追求宗教的至善境界,因此,各宗教都有引渡原人的難題,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多次在樞機會議、開導師會議上確實檢討,訂定以「低標準,高超越」為原則,不要求在各教院、教堂第一線參與弘教工作的同奮去追求數字,只追求數字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願意將標準訂的少,但是通過全教同奮的奮鬥,凝聚奮鬥力量,達到高超越,這才是面對當前大環境的努力方向。
所以在今天在會議上,首先要特別提出務實面對當前的弘教,以務實的態度請各位同奮共同確定明年九十三年度的整體的發展目標,每一位參與的同奮都可以提出有符合實際、務實需要的修正,然後才能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達到成果。
什麼是我們當前面對的環境?我很願意向各位同奮指出,台灣經濟復甦的關鍵在明年六月,明年六月的全球整體經濟發展有二個重要的市場,一個是東南亞的市場,一個是中國大陸的市場,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住契機,帶動經濟成長,將會帶來台灣有五年以上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雖然在整體大環境中會有這樣的新的開展,但是在大環境的改變之中,我們也要面對二個問題:
第一是台灣地區的勞務市場會慢慢重新投入生產行列,一部分的人力資源是不是能進入到宗教的領域,值得考慮!
第二是社會的結構愈走向物質化,對宗教的嚮往、對宗教的需求也相對提高,但是對宗教的參與也會造成一些壓力,我一貫地提出,天帝教不是在爭宗教市場,我們爭的是千秋萬世的人心。
我們要以這樣的背景來制定弘教的目標。我們一方面從大環境新的開展來思考,一方面也以長期的發展來思考,將全教年度的弘教目標通過會議做成決議,共同檢討,共同決定,先有前瞻性的思考,再訂出目標,這就是我們強調從務實的角度制定弘教目標的原則。
第二部分是專題的討論,也就是「道勝護國和平保台」化劫祈禱的專案研討,我也要針對這個會議的主題,向各位參與的同奮提出一些觀念上的思考。「道勝」是中國兵學的名詞,見之於尉繚子,尉繚子是參與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高幕僚,影響當時已經是分崩離析變遷的社會走向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尉繚子告訴秦始皇:勝有三種勝:
第一種是「力勝」。用力量來完成,用暴力來達成,力勝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可以取得一時的勝果,但是不能永久。
第二種是「威勝」。通過威勢的壓力使得別人接受你的領導,完成你的勝利,別人感受到你的威脅,屈服在你的威脅之下。
最高的境界是「道勝」,不需要依靠力量,也不需要依靠威勢,所有的人對你產生敬意,願意追隨你,這是道勝。
我們道勝化劫的「道勝」與尉繚子對「道勝」的說法,其中還是有不同的意義,「道」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中華文化講「人道」,講「天道」,講「夫婦之道」,也講「人倫之道」,什麼是道?「道」的解釋是路,一條可以去可以回來的路,在《易經》之中有說「返復之道」,表示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再從終點回來,「道」通過線的延伸、交疊的運用,轉變成一個符號,就是一個圓,稱之為「無極」,無極是將開始到終點,再從終點回到開始的地方,形成一個圓,將原本是返復的一條線結合成圓,形成一個圈,形成無極,然後在無極中間形成曲線,發展出太極的符號,稱之為太極圖,我們從這樣的背景中了解「道」,是從《易經》一個返復之道的觀念,慢慢在中華文化中形成一個圓的符號,代表不斷的變化圓融的指導原則,老子綜合了這些原始道家的觀念,將道解釋成一種宇宙生化的過程,形成觀察宇宙自然發展的過程,《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即是說明宇宙生成的過程,宇宙從道產生「一」,「一」是炁,然後一分為二,有了陰陽,陰陽再變化出天地人三才,三才產生了萬物,最後再以「負陰」、「抱陽」的動態化成整體宇宙的發展,形成整體宇宙的秩序,因此,整體宇宙的自然發展是一種和諧的秩序,處於永恆不變的和諧運轉,如果自然的秩序發展發生了不和諧的變化,就亂了,一般的生命體只能看到亂,卻看不到道,所以說「道」是和諧的秩序,「修道」是修成一個和諧的秩序,人道就是在家庭的和諧秩序,家和萬事興,這是人道的基礎,從家庭到社會,社會的不和諧產生亂象,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產生仇恨與鬥爭,不和諧就不合於道,所以我對「道」這個字的解釋就是「和諧的秩序」,凡是屬於和諧秩序的狀態就是合於道,天下無道就是社會環境失去了和諧的秩序。
道勝是天帝教追求的目標,希望世界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國家是一個和諧的國家,生存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家庭的生活是一個和諧的家庭,這也是多數人追求的願景,道勝是多數人心中的主流,因為道勝是一個和諧的秩序,從家庭到社會、國家、世界,都是希望得到和諧的秩序,我們不斷的去實現和諧的秩序就是一種道勝的奮鬥過程。
天帝教的保台護國方案是「和平保台」的奮鬥行動,這是師尊的天命,也是天帝教同奮共同奮鬥的目標,天極行宮是天帝教的精神堡壘,天極行宮就是道勝化劫的基地,天極行宮三大特定任務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請求諸天應元救劫仙佛保護台灣,天人共同追求和平的目標,也就是道勝化劫的目標,祈求在和平安定中保持和諧。
我們在此共同思考:為什麼要道勝化劫?春劫已經啟動,春劫的行運是變化多端的行運,過去在行、清、平三劫時期不曾發生過的事,不曾聽聞的事,在春劫來到之時都會出現,以SARS為例,過去不曾出現過的病毒,SARS一來就帶給全世界很大的衝擊,台灣也不例外,SARS影響了台灣的經濟,影響了台灣很多家庭的生活,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全世界各地發生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或者是熱的時候是大熱,冷的時候是大冷,以美國為例,東部有一百年不曾發生的大颶風,洛杉磯有一百年不曾發生的大火,美國原本是全世界其他各國的人認為是最平安的國家,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向美國移民,當九一一之後,大家突然感覺到美國是一個最不安全的地方,因為美國要面對各種恐怖的攻擊行為,這是春劫啟動所產生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化的過程,師尊說:救劫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春劫的救劫是一種化劫的工作,師尊在無形主持,我們在人間配合,先將春劫大的劫運化為小的劫運。
第一從心裡化起。師尊說:劫由人造,劫由心造。今天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是因為人的心裡有仇恨所造成的結果,因此,要從心化起,先從每個人的心裡發起,再影響家庭,影響社會,影響週遭的人,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心多引渡一個人,多救一個人,社會就減少一分行劫,這就是「化」,是宗教的教化,先從每一位同奮心中化起,加強天赦之教,天赦之教的「寬恕悔過」、「除殘止暴」就是一種教化,我們要持續不斷的推動天赦之教。
第二從家裡做起。我們常常感覺到最難渡的是家裡的人,因為家裡的人最了解你,你的心有沒有改變,家人最清楚,弘教的工作從心裡做起,從家庭做起,我們要求家人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才能感動家人。師尊在人間的時候,我們家人聚會,師尊常常先看看我們,再看看我們的下一代,師尊會嘆一口氣說:唉!我德性不夠,現在天帝教是一家一家的同奮在奮鬥,而我們家庭呢?他老人家指著我們四弟兄說:你們四個弟兄做好了五門功課嗎?然後指著我們的孩子說:我自己的孫子有幾人經常參加天帝教的活動?師尊說:如果我們的家庭做不到,這個宗教沒希望。我一再強調家為教本,事實上,這是師尊他老人家最大的感受。
救劫弘教要落實在家庭裡,天赦之教要落實在每個人的心裡,從這二個地方做起,引渡一位原人,產生的影響力會是一千倍、一萬倍的力量,因為上帝的真道落實在一個人的心裡,這顆真心就會再影響無數的心,所以救劫弘教要落實天赦之教在心上,從寬恕悔過做起,落實在家庭裡,以家為教本,我常常形容廿字匾等於電腦的終端機,廿字匾就是光殿延續在家庭的終端機,家有廿字匾就是落實家為教本的基礎,家有廿字匾,可以隨時隨地天人親和,發揮正氣的力量。
天帝教救劫弘教的精神就是和平的精神,救劫弘教的另一面觀念就是反對暴力,反對戰爭,和平保台是天帝教的總體目標,我們不要戰爭,我們要和平,這也是天帝教同奮每天祈禱的目標,弘教落實在祈禱,我們訂出皇誥數五億五仟萬聲的目標,誦皇誥是一念一叩首一迴向,五億五千萬聲就是叩了五億五千萬的頭,就是從心裡發出五億五仟個聲音,發出來的力量是無限大,結合有形無形天人合力為和平奮鬥,我們為了台灣的安定,希望海峽和平,使台灣通過和平進入到安定,通過安定走向於繁榮,沒有和平的環境怎麼會有安定的發展?沒有安定的發展那會有經濟的繁榮?關鍵就在和平。我們是宗教徒,我們祈求 上帝,請求師尊,完成和平保台護國的天命,我們為和平而祈禱,只要我們持續不斷一念一叩首一迴向,一定可以帶給台灣安定,帶給台灣經濟繁榮。
我們通過在心上下功夫,從自己開始做起,在家庭落實,擴大到一個和平的社會,這才是天帝教保台護國的發展方向。
各位同奮!每年全教弘教會議都在檢討今年努力的成果,也共同決定明年努力的方向,訂出明年的工作目標,作為明年全教的工作計劃,我在此提出我們應該努力的三個方向:天赦之教落實在心裡,家為教本落實在家裡,和平祈禱落實在社會。希望今天的會議在群策群力的智慧中,檢討今年沒有做好的部分,訂出明年的務實發展的目標,跨出成功的一步,讓我們的國家、社會更安定,世界沒有戰爭,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也是師尊交付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