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保臺護國中華一家論述 » 貳、論述 » 三、答客問
三、答客問
(一)關於獨立之相關問題
答:首先,大陸當局對網路的管控自有一套維護國家安全、導正社會風氣的理由,而臺灣自解嚴以後言論自由、人權觀念高漲,蔚為民主價值,雖然也注意到網路道德及假新聞之類的流弊,唯不可能再走回頭路,這也是客觀事實。
其次,國家是否獨立或統一關係何等重大,單一層面的事件可以是討論的一環,甚至是重要的一環,但不宜「以一概全」,直接得出統一或獨立的結論。
最後,請了解本教迴向文第2段第1句「兩岸承認現實中華民國」,本教主張在維護中華民國現行體制下,來進行兩岸和平談判,目的在儘速消弭擦槍走火導致戰爭悲劇的可能性,絕非放棄台灣自由民主的體制,而全盤接受大陸的體制啊!您顧慮的網路自由正是中華民國的現行體制,是我們要維護的價值,並不矛盾。
答:基於本教迴向文第2段第1句「兩岸承認現實中華民國」的主張,正是忠實反映出兩岸在現階段擁有不同的政經結構、社會生態,需要不同的政府體制來治理,認清這客觀事實,才能確保兩岸能繼續在各自基礎上發展,這樣是否初步解答了您的疑慮?未來,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自由、民主、均富的價值觀終將成為最大公約數,本教迴向文第3段「兩岸同心接受三民主義」及第四段「一個主義一個中國」自然水到渠成,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謂的統一才有其實質意義。
答:講到事實,您提到的都是治權上的獨立,比如說大陸政府從未徵收過臺灣一分稅金…等等;但另一面的事實是,主權是統一的,中華民國憲法規範兩岸仍同屬於一個中國,否則不會有現行的台胞證、入臺證作為兩岸人民來往的證件了(從反面試思:為何不用護照?)。當然,兩岸問題一旦放到國際上,的確會發生您講的困擾,尤其大陸崛起,全球注目,幾乎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而臺灣日漸邊緣化,在國際上的處境越來越困難。主張以獨立之姿謀求出路,遂成為某些臺灣同胞的選擇,這本無所謂對錯,但卻是昧於兩岸及國際現勢。因為欲將治權上的獨立,透過某種形式的概念轉換或法理修改,走向主權上的獨立,將在臺灣內部造成分裂,也必然招致大陸武力進犯,屆時兩岸玉石俱焚,浩劫沉淪,豈能不謹慎?
答:獨立是否會招致戰爭,恐不能單憑個人的主觀意願判斷,必須有客觀論據。從現實面來看、第一,自蘇聯解體,美蘇兩大陣營冷戰格局崩解迄今,全球大約有200個地區要求獨立,僅有9個國家如願,它們是南蘇丹、科索沃、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東帝汶、帛琉、厄利垂亞、捷克、斯洛伐克,其中5個是因為共產黨垮台而成功,4個是歷經內戰才獲得獨立;無獨有偶,前幾年國際關注的兩大獨立公投「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伊拉克的庫德族」,雖然公投結果都贊成獨立,但皆面臨與原政府的嚴厲對抗甚至戰爭壓迫,國際現實也都未予承認,前途依然充滿動亂與不確定性;唯有英國、加拿大兩個老牌民主國家,在面對所屬蘇格蘭、魁北克的獨立要求時,較有民主風度,但深一層看,英國是鑑於長期來愛爾蘭獨立戰爭,尤其北愛爾蘭恐怖主義的血淚教訓,才換來今日蘇格蘭的公投,而魁北克在加拿大立國之初,以法裔與英裔平等並重的歷史優勢,加上迄今未簽署憲法之理由,以致享有公投獨立的合理性。
第二,2005年中共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以下簡稱〈反分裂法〉),關於臺獨是否會引起戰爭這一問題,答案是非常清晰且明確的。〈反分裂法〉第八條提到,若發生下列三種情況之一:1.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責由兩單位(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和組織實施,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及時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即可。換言之,中共任何一位領導人在面對臺獨成為事實時,若不採取軍事行動,本身即已違法,必將自斷政治前途,甚且有牢獄之災。
第三,中共建政迄今,對外戰爭計有十次,凡涉及主權、領土或國家安全者,即使大陸內部處境多困難,或須付出沉重代價,都在所不惜。比如韓戰爆發時中共百廢待舉,仍然決定出兵;1979年懲越戰爭,解放軍剛走出文革亂局,戰鬥力薄弱,仍堅決動手;中共軍隊至今稱為「人民解放軍」,就是為了尚未解放台灣之故。
因此,從國際現實、基本法理及歷年戰史來看,斷言獨立不會引發戰爭的論點,並沒有認清時代環境,極為輕率且不負責任。
答:支持統一或獨立與修為程度或能否上天堂本無直接關係,但若因此導致戰爭、塗炭生靈,則有大罪過。天帝教教義明言人死後能夠上天堂的條件(正式說法:死後靈魂具備在靈界生存的能力),為下列四項之一:生前有功德於世者(偏重精神層面的貢獻)、生前有貢獻於人類社會者(偏重物質層面的貢獻)、忠孝節義者、具智慧之善良者。這裡面沒有一項與統一、獨立相關。
本教常講:「我命由我不由天」,本師更說:「獨立人天上」,都強調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自己創造,既不仰賴仙佛聖尊的救贖,更遑論將命運交給他人決定。所以獨立的內涵與價值,不僅是人性的尊嚴,也是本教非常重要的一個信念。
但是政治上是否獨立,則是一種國際現勢的判斷,並不單純是價值觀問題。如前所述,臺灣獨立勢必引發兩岸戰爭,這樣的結果將摧毀了臺灣,使得寶島淪為人間地獄,遑論掌握自己命運;相反地,維持中華民國憲政立場,認清兩岸同屬一中。在現實分治的基礎上,積極交流互動,進行和平協議,先確保戰爭永不發生,再求兩岸互相幫助,等到未來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一定的融合,雙方共享自由、民主、均富價值,統一自然水到渠成,彼時人間何異於天堂呢?
答:統一或獨立何者是臺灣主流民意?歷年來各家民調公布的結果,似乎維持現狀才是主流的民意。甚麼叫作現狀?今年是中華民國108年,民國34年以前統治大陸,34-38年間統治臺灣與大陸,38年以後有效統治臺澎金馬,這就是現狀;換言之,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主權及於臺灣與大陸,治權則僅限於臺澎金馬,所以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分台灣地區、大陸地區,作為兩岸開放交流探親以來的法律依據,這當然是現狀。
「主權統一、治權獨立」是兩岸現狀的客觀描述。本教主張的統一,即是維護憲法的主權統一,而治權上承認台灣與大陸互為獨立。這個「主權統一」與「治權獨立」合起來,就是存在於台灣廣大人民心裡希望「安定、繁榮、尊嚴」的「維持現狀」。換言之,「維持現狀」的具體操作方式,乃本教迴向文第2段「兩岸承認現實中華民國」,唯有認清中華民國一貫的憲政法統仍然尊嚴的屹立於臺灣這個事實,「維持現狀」才不會變成一句空話,臺灣也才能在現狀的基礎上繼續壯大自己,與大陸謀求更好的未來。因此,本教講的「天心」不僅符合大多數民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天心即民意」,並不虛妄。
答:是的,前述多以國際現勢、兩岸局勢來說明「獨立會導致戰爭」,這是基於人的理性與感情來表達,較易讓一般人士所瞭解。但就宗教主體面來說,天人感應下的因果循環,才是本教同奮心念所繫的原動力。
本教認為,1949年後臺灣能偏安一隅,專心推行三民主義,一路安定繁榮到今日,實賴 上帝的恩寵與保護,尤其是媒壓毛澤東發動抗美援朝,而後美軍十三航空隊及第七艦隊協防,才有今日臺灣;上帝確保臺灣的原因,是要在臺灣保留中華文化的老根,以便在大陸後來一連串政治運動中(尤其是文革),將中華文化破壞殆盡之餘,保留華夏文明的火種,以待他日兩岸恢復和平,攜手發揚華夏之光,引導人類文明進入康同盛世。
所以臺灣具有復興中華文化的天命,而且要協助大陸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理想境地,這是一條越走越開闊的康莊大道;倘若臺灣自裂於中華之外,只想求一島之自私自利,辜負了 上帝確保臺灣的初衷,這樣路子會越走越狹隘,反映在世局上的,就是導致兩岸戰爭,最後連自私自利都不保,殊為可悲。
(二)關於統一之相關問題
答:第一,本教所說的統一,在現階段來看,絕非放棄臺灣體制接受大陸統治,而是維持現狀的「主權統一」加上「治權獨立」,有人稱為「一國兩區」(一個中國,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而維持現狀是目前絕大部分臺灣同胞的民意,這就是最基本、最首要的好處。
第二,這樣的統一主張,讓臺灣從民國38年以來風雨飄搖、戰火威脅中,安然地走到今日的繁榮安定,彌足珍貴,誠為確保臺灣的護身符,尤為戰略上的高明選擇;放棄統一走向獨立,立肇刀兵災劫,這也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黨已經第二次執政,卻不敢獨立的根本原因。這顯示了主權統一的護身功用,好處豈不非常明顯?
第三,前已論述,吾人現在所以能維持您所謂的「獨立的國格、體制」,正是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宣示的「主權統一、治權獨立」原則。有主權統一的源頭,方有治權獨立的現實,欲維持您希望的現行體制,就不可以去更改這個現行體制的源頭—中華民國憲法的主權。
答:首先申明何為「兩岸承認」?何為「現實」中華民國?目前(民國108年)民進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不是已經承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了嗎?是的,在形式上的確如此,台灣共和國在民進黨執政後並沒有出現,反而是其亟欲迴避的議題,但實質上民進黨政府及一些獨派團體,始終未能尊重並承認中華民國立憲、行憲以來的國家法統,反而將「中國、臺灣」的概念粗暴地一刀切割,否則依照憲法精神,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中華民國人,何難之有?民進黨政府及獨派團體總是囿於歷史與意識型態的包袱,以致不能「務實」判斷,不能接受「現實」。
另方面,講到歷史,大陸共產黨政府當年也曾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宣示效忠,參與了對日抗戰的神聖行列,更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國家之義、民族之情猶存,至今仍尊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先行者」,自認為孫中山的忠實信徒。現實上,共黨政府目前雖不能「務實」看待中華民國政府,但隨著兩岸人民往來交流所衍伸的愈來愈繁雜的各種經貿、文化、社會問題,雖暫時由雙方政府授權的海基、海協會對口綜理,但在21世紀突飛猛進的時代巨輪下,欲求兩岸良性發展,必然要回到政治談判,屆時不可能迴避「中華民國政府仍然存在」的「現實問題」,否則共黨政府要跟「已不存在的政府」簽訂協議嗎?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歷史的悲劇與包袱,不論是國共兩黨還是藍綠各派,終究不能背棄兩岸人民及子孫的福祉,終究會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由民生康樂的擅場逐漸消弭民族、民權的糾葛。民生議題有如此大的力量,正因其涉及的是「生存的空間、生活的幸福、生命的尊嚴」,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本教在這種信念下,認清潮流時代環境,持續以宗教徒唯一的武器—祈禱,早早晚晚焚香禱祝兩岸同胞,萬眾一心,捐棄仇恨與成見,匯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潛在輿論,先驅使兩岸政府從「承認現實中華民國」做起,各派代表誠信協議臺海和平,再交由時間去解決未來差異與歧見,最後「形成一個主義—自由、民主、均富,一個中國—兩岸共建的新中國」,則同胞幸甚!臺灣幸甚!大陸幸甚!宗教徒冀求的天堂樂土,不就在人間乎?
答:要深入理解三民主義,需先參照世界上對立的兩大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本教第二任首席使者維生曾講過:「共產主義滅絕人性,資本主義腐蝕人性」,事實上共產主義的理想非常崇高,接近西方式烏托邦或中國式的大同理想,孫中山先生就曾如此評價過。但也因為太崇高了,以致人性達不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變成「你的即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的極權;弔詭的是,真正在人間落實共產主義,恰是無神論者的對頭—宗教,只有在宗教一切講究犧牲奉獻、四大皆空的道場中,信眾才可能昇華至共產、無產的境地,而無怨無悔。所以滅絕人性之說,就是指眾生昇華不成,反落至否定了人性基本需求的地獄。
資本主義呢?資本主義是個複雜的人類歷史有機體的產物,關鍵的起源來自西歐一群人的獨特生活信念與方式,亞當斯密著名的話:「看不見的手」取代了「上帝的那隻手」,自由市場伴隨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橫掃世界,奠定近代文明社會的基礎,從此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這時代百利無一害嗎?西元2008年華爾街一群資本主義菁英份子,所創造的難以理解的各種金融商品,引爆全球金融風暴,正是「資本主義腐蝕人性」的例證。淺白的說,各式各樣的商品行銷策略,不斷引起您的購買欲望,以至於買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慾望凌駕於需求,這就是資本主義厲害之處。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擷取西方民主政治、資本主義之長處,本於中國大同理想的胸懷以及傳統政治文化的優點,加上他自己的創見,所完成的一部救國藍圖。三民主義介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之間,在光譜上屬於溫和中庸之道;三民主義中的「民族、民權、民生」精義,正是美國林肯總統揭櫫的「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說的舉世名言,人人稱道,許為人類的普世價值,可笑的是孫中山同樣的主張,卻被視為國民黨的一偏之見而排斥。
事實上,三民主義在臺灣的土地改革、經濟政策以及選舉制度,都發揮了莫大功用,才能使臺灣從一貧窮落後的小島,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事實勝於雄辯,這不就是三民主義的證明?有人說這是過去式了,那麼現在呢?我們把視野轉向大陸,根據中共官方公開宣布,大陸的鐵路、公路、港口計畫,乃至三峽大壩的興建,都是依據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的實業計畫來完成,並且擴大推廣到國際上,成為「一帶一路」的指導方針,所以中共自稱是「孫中山的忠實繼承者」…。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只要屏除鴕鳥心態,務實正視大陸崛起,就不難理解本師致函鄧小平說的,中共所推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三民主義。
有關三民主義的進一步說明,可參考附錄二的論文。
答:民國38年大陸變色,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中共人民解放軍隨時準備渡海,當時假若沒有臺灣,中華民國即已亡國了,所以說「保臺才能護國」;70年後的今日,臺灣面對崛起的大陸,其人口是臺灣的60倍,土地面積是臺灣的267倍,民國107年GDP是臺灣22倍,國力相去甚遠,臺灣談判籌碼日見減少。唯有堅持中華民國一貫的憲政法統,才能以小博大,平等談判,和平相處,所以說「護國才能保臺」。有關「護國才能保臺」的進一步說明,請見下一條。
答:本師在致函鄧小平先生的文中,強調中華民國自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以來,歷經北伐抗戰,浴血奮鬥,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後來因國共內戰失利,播遷到臺灣,於艱難困苦中實踐三民主義,開創經濟奇蹟,廣為世人稱道;而後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又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個政黨輪替的國家…。中華民國既有尊嚴屹立於臺灣,若強以「一國兩制」威逼臺灣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特區,全島人民不分統獨都將反抗,屆時與大陸玉石俱焚,殊非良策。
許多學者專家也提醒,不論西藏、新疆之類的自治區,或香港、澳門之類的特區,從未享有過主權,更從未代表過全中國。但中華民國不然,它曾是中共誓言效忠的國家,不但在民國38年之前統轄全中國,而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長達22年期間,仍是聯合國中唯一的中國代表,迄今仍屹立於臺灣有效治理。所以,企圖將臺灣問題港澳化,是昧於現實的。無獨有偶,最近香港發生的「反送中」事件(詳見第24問),更凸顯出堅持中華民國一貫憲政體制的重要性,這是臺灣僅存不多的戰略資產,是保護臺灣同胞維持既有生活方式的盾牌。
當然,從兩岸的戰爭歷史來看,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確是走向和平的第一步,至少沒有再威逼解放臺灣、實行共產制度了。在捨棄戰爭、追求和平的意義上,這種掙脫「一國一制」窠臼的主張,還是值得兩岸同胞予以尊敬與肯定。我們期望在互為善意的基礎上,兩岸能夠走向更為體現務實、更具創意的嶄新關係。
答:自從民國108年初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各方解讀眾多紛紜,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官方發言人的澄清,有幾個重點:第一,強調「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前者是統一前的政治基礎,後者是統一後的制度安排;第二,這個制度(一國兩制)如何安排,是可以討論的,歡迎各黨各派各方人士提出意見。
其實這方面的討論,早已有許多海內外學者提出建言,包括您講的一國兩府、邦聯、聯邦,還有主權共享治權分治、大中國屋頂兩制、一國三憲…等等,不一一列舉。大陸方面的學者雖然也曾提出「顧慮中華民國的感情」,討論「主權讓渡的概念」,但基本上仍不脫「中央—地方」的思維。
時代畢竟一直在演變,從最早兩岸軍隊砲火互轟的激烈戰爭,走到今日兩岸學者對「一國兩制」如何「制」容有發揮智慧與創意的空間,毋寧是種進步。天帝教一秉本師涵靜老人悲憫中土大地的百年苦難,一向呼籲唯有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兩岸才能從歷史蒼茫中走向康同之路,才能真正誠心誠意地坐下來,共為兩岸子孫的未來,共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乾坤一擲,先破後立,開創21世紀黃冑一統盛世。
答:「中華一家」是民國83年本師涵靜老人於九五高齡在臺灣寶島逝世前,親筆所留下的最後字跡,當時正逢兩岸初啟學術交流,大陸社科院一群學者來訪之際。「中華一家」四字,咸令兩岸學人唏噓感懷,對這位出身於滿清末年,壯懷於北伐抗日,潛修於華山之巔,奔走於兩岸和平的老人,莫不肅然起敬。
中華上古文化中素有「中土」信仰,天地間一道浩然元炁降至崑崙,一路東沿經秦嶺、太白到華山,「華」者「花」也,開花結果,蔚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所以我們自稱中華民族。時至民國38年殺劫騰空,中土東移,浩然元炁轉移至蓬萊仙島,即今之寶島臺灣,權且保留一方淨土,以待他日重復華夏。
大陸文革初興,天翻地覆,中華根柢幾乎斷絕,幸好臺灣寶島護土護根,驗證了「中土東移」的真實性;今日,大陸已走出文革陰影,致力恢復中華傳統美德,許多有心人透過兩岸交流,驀然發現臺灣保留的老根渾厚天成,驚喜無已,這正是兩岸一起攜手「重復華夏」的時機來臨!
從道脈來講,崑崙仙山、蓬萊仙島,一西一東,首尾二端,炁炁貫通;從世俗講,大陸與臺灣同為中華大地,都是中華兒女。因此,攸關兩岸千百萬人身家性命,影響中國崛起的臺灣問題,與其在意識型態上爭論纏鬥,不如返回我們文化的根柢,尋求共同的話語,相信必有智慧化干戈為玉帛,弭災禍於無形。這就是「中華一家」的涵意,也是「保臺」甚至「保陸」的最重要原則。
答:您的提問牽涉到所謂的「大戰略」,它的內涵可以這樣界定:「超越軍事,涵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心理,乃至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涉及國家總體生存與發展等各層面。」(引用自前國防部軍政副部長林中斌之語)
藉由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前例來回答:西元1478年義大利北部城邦翡冷翠,面對羅馬教皇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翡冷翠君主羅倫佐深沉冷靜,他簡從厚禮,前赴羅馬教皇盟友之一的拿玻里,以其藝術、哲學、武術造詣的個人魅力,說服殘暴出名的君主費蘭德退出聯盟,使得羅馬被迫撤軍,解除了翡冷翠旦夕之危。羅倫佐沒有得意忘形,他隨後三管齊下,一面小心翼翼經營義大利北部各城邦的和平政策,一面與鄰近的威脅者奧圖曼帝國保持良好關係,一面捐棄前嫌,派家人進入羅馬,服侍教廷,30年後,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當選為羅馬教皇。翡冷翠不但未被羅馬消滅,最終反而成為羅馬的主人。
如果臺灣是翡冷翠,中國是羅馬,美日就是奧圖曼,東南亞諸國是各城邦;臺灣如何說服中國「撤軍」—放棄武統?又如何與東南亞諸國經營往來?更與美日保持平衡關係?更關鍵的,臺灣有無可能將其中華文化的老根,植基於中國大地,根深葉茂,最終成為中國的主人?翡冷翠做得到,臺灣也可以做到!這就是「小國」的「大戰略」—國家越小,戰略要越大!
答: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中華文化亦然。舉天帝教教義為例,核心架構是性命之學,屬於中華文化中最精華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教義大量引入西方科學、哲學、社會學及神學概念,彼此印證互補,並強調「宇宙真理無窮無盡」、「各本已知之理」,這就說明了中華文化當然有其不足。
反過來說,中華文化也有優點,最鮮明的是海納百川,包容力大,譽為王道文化。君不見西方戰爭史中,宗教衝突佔了非常大比例,從千年前的十字軍戰爭,到今日中東亂局,都離不開西方宗教的排他性。惟,中國宗教的主體儒、釋、道三教,幾千年來雖然也有衝突,大多數止於口頭之爭,絕少動刀動槍,滅種滅族;甚且自宋朝以降,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擷長補短,後期又融入耶、回二教,已不單純是漢人文化了。僅以您舉的西藏文化為例,它不是漢族,卻屬於釋教,影響中華文化非常大,不就是鮮明事實?
以上是從文化本質來立論。當然現實上因為國家利益、領土主權、軍事考量…諸多因素,導致您提出的種種疑慮,也是現階段大陸領導人亟欲向國際證明的重點—證明中國是「和平崛起」而非「爭權稱霸」。本教朝夕祈禱的,完全呼應這個重點—「兩岸復興中華民族文化,同心接受三民主義」,冀求臺灣與大陸攜手合作,轉變傳統中世人對「共產主義解放世界」的成見及其憂慮,而能以中華文化的王道精神暨三民主義的溫和方式,扶助弱小民族,興盛貧窮國家,邁向全球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境地。
(三)關於信仰之相關問題
答:就其意義來看,無形保臺方案當緣起於民國28年抗戰期間,雲龍至聖祖師轉知本師:「大數已定,中日戰爭了結後,中國將有更大之變亂,天翻地覆,一切之一切都要大變。繼之而來恐將又有極大之外戰,我同胞死傷將為前所未有,世界繁華亦將摧毀殆盡,慘不忍說。我輩將來都要參與救國救世,爾等應速祈禱 上帝化減劫運,早往蓬萊仙島。」蓬萊仙島即臺灣寶島,直到38年本師踏上基隆港碼頭誓願與臺灣共存亡,可見無形已有保臺之措施;然單獨就組織之成立來看,最直接的證據應該是民國72年天極行宮開光,天帝遴選中山真人、中正真人為玉靈殿正、副殿主,並交付三大特定任務,這個組織應該與保臺方案息息相關。
其後,對應人間世局變遷,無形終於正式公布組織並經歷次改制,最新版本於民國107年公布,簡介如下:
隸 屬:帝教總殿—保臺護國特別行政府
主 持:首席督統鐳力前鋒
副主持:首席正法文略導師、中山真人、延平郡王、護國都帥
統 帥:萬法教主
副統帥:九天玄女
直 轄:天帝教各級教壇無形組織、中華神州守備道、臺灣守備道、崑崙山地仙群、清虛宮弘法院教師群
至於為什麼無形會有如此政治性的組織呢?其實,「政治」二字是人間用語,套句孫中山的話:「政者,眾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也」,臺灣的前途、中國的興衰既然影響到世界安危與人類前途,關心天下蒼黎的仙佛聖真怎會視之不見,故示超然或清高呢?就像青春期的兒女正處在迷惘之中,父母對於影響兒女前途重大的事件,必然關心並予以輔導,以避免其誤入歧途一樣。借用此一比喻,或許能幫助您對天人關係的理解。
更詳細的解說,請參閱附錄二的論文。
答:二戰結束之後,分屬美、蘇兩大陣營的分裂中國家,有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及海峽兩岸,觀察一下客觀數據,您便會發現前三個例子中分裂的兩方,在國土面積、人口比例、資源礦產、軍事武力…各方面均相差不大,唯獨海峽兩岸卻有巨大差別。尤其南北越、南北韓在雙方均衡態勢及背後兩大陣營支持下,竟然還發生戰爭,其中南越甚至滅亡,人民爭相出海逃難,造成震驚世界的南海血淚,可見國際現勢之殘酷,能不讓人心驚?
反觀臺灣以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對抗龐然巨物的大陸,雖然受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後來的〈臺灣關係法〉保護,但七十年來臺灣寶島沒遭受過一絲砲火,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且在驚滔駭浪中締造經濟奇蹟與政治民主,在烽火遍地的廿世紀當中,格外顯得突兀,令人意外。於本教而言,這就是 上帝確保臺灣的最大證據,凡走過臺灣這一段歷史的三、四、五、六年級生,只要靜心回想,相信都能認同這段風雨飄搖歲月中的奇蹟,油然興起感恩與惜福之情;七年級以後的年輕一代,只要多向長輩請教,亦不難居安而思危,認清未來的嚴峻挑戰,勇敢負起一代人做一代事的重任。
答:傳統文化中,三國時代的大將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威名素著,後來遇襲兵敗,斬首被殺。關羽死後是唯一一位被儒、釋、道三教共尊的神明,在儒教尊為文衡聖帝,在道教稱為協天大帝,在佛教證為伽藍菩薩。《佛祖統紀》記載關羽死後英靈不滅,被天臺宗智者大師度化的經過,後世古典文學《三國演義》則將此段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它是這麼記載的:…智者大師於趺坐入定中,突聞關羽英靈大呼:「還我頭來!」,智者大師回:「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關羽恍然悟道,信受皈依而去。
一位戰場殺人威名赫赫的將軍,怎麼能成為三教共尊的神明呢?事實上,從宗教理論、通俗文學到民間傳說,都投射出人心對於神明的想像。以關羽為例,他的忠義精神為後人稱道,他的死後懺悔因而悟道,也為其攀登雲程搭起天梯。天帝教教義對此有更明確的解釋,闡明人死後升天成神的標準:第一,要具備在靈界生存的能力,能保持其知覺與智慧(生前有功德、生前有貢獻、忠孝節義者、智慧之善良者,四者滿足其一即可);第二,要能在靈界中繼續發展其知覺與智慧,培養天理之功德與物理之修持,逐級遞升為各級神明。
由此而窺關羽成神的傳說,他生前以忠義著名,死後又能懺悔悟道,在靈界中繼續奮鬥,終成為華人世界中廣被禮拜的神明。同樣的,蔣中正在本教被尊為中正真人,係憑其在世的功過與死後在靈界的修持,基於天人感應的昭示,合乎教義神學的理論而公諸於世,並無特殊突兀之處。至於從人間立場,探究其在世的功與過,則應注意「年近失偏,年久失真」的史學規律。蔣在戒嚴時代被偶像化固然是偏,解嚴後被汙衊化又何嘗公允?自從蔣日記公開以來,研究其日記的學術成果日漸豐碩,許多學者越來越肯定蔣的貢獻,尤以大陸學者楊天石先生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相信假以時日,應可給予蔣一個蓋棺論定的公允評價。
答:同奮之間是因信仰而相聚,緣感情以彌親,循理性來共事。所以要解開同奮間因為政治意識而生的歧異,最有力的方式,當然是從信仰而入手。
同奮同奮,係共同奮鬥的意思,這是天帝教的基本信仰,沒有同奮會排斥。奮鬥之道有三:向自己奮鬥—精神在於救自己、救同胞、救國家、救世界,由近及遠,相通於民族主義;向自然奮鬥—精神在於開發自然、和諧自然、利用厚生,康樂均富,相通於民生主義;自天奮鬥—精神在於超凡入聖、聖凡平等,回歸和子先天同根同源,相通於民權主義。
當今之世,人生的真相有賴這三奮之道追求之、昇華之,進而擴展到群體方面,即是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外,選擇三民主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處理兩岸的歧異,爭取全體同胞的最大幸福。更何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最早是涵靜老人提出來的,並非國民黨發明。由於鄧小平先生在公元1979年(民國68年)上台後,改變武力解放臺灣的政策,此時蔣經國先生亦當上中華民國總統,涵靜老人建議陳立夫先生速向最高當局進言:「精神武裝無形國力」,這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緣起,後來蔣經國接受陳立夫意見,於民國68年底第十一屆四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
涵靜老人曾一再講三民主義不是國民黨的,而是全體中國人的,因此在天極行宮大門柱上刻有對聯一副:「願我玄穹佑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念茲末劫行宇宙真道重光地球。」為門人弟子所敬持。
當然,所有的信仰仍靠人與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真心來傳遞。我們在面對同奮的政治意識的歧異時,要讓對方從我身上感受到 上帝的光熱與慈悲,這是從信仰深處才能湧現的最大力量。希望本教所有神職、教職同奮特別要從這點自我覺醒,方能有助於化解紛擾,進而幫助臺灣社會撥亂返和,是所至盼。
答:所謂「關心」,是任何一個正信宗教對於人生苦難必有的反應,否則宗教背離了人生,即無存在價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代,人們在奴隸的枷鎖中渴望著彌賽亞,所以「救贖」就成為猶太教乃至基督宗教關心的重點;釋迦牟尼在印度諸國的時代,對四大種姓造成的階級痛苦,良知上深感不安,所以「眾生皆有佛性」就成為佛教改革當代的關心議題;到了廿世紀短短前五十年,人類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殺戮之慘,空前絕後,可謂「殺戮世紀」,而其後五十年以迄今日,全球生態崩解,學界警告已發生「地球第六次物種滅絕」!此其時,天帝教應運而復興,為了人類未來的存活,不談玄虛高論,而是關心現實世局,並歸納為二大時代使命—化延核戰毀滅浩劫、保臺護國和平統一。
所謂「涉入」,是指以宗教信仰干涉信徒的選舉權力,或以宗教組織成立政黨投入選舉…,換言之,它已納入到政治的遊戲規則中運作,取代了原先的宗教信仰規則。因此,與其說它是關心政治的宗教,不如說是已具有某種信仰的政黨。
天帝教自本師以降,即申明「關心政治,不涉入政治」,這是我們最鮮明的應對分寸與拿捏尺度。至於有些教院堂前所掛的橫條,其原初目的在於提出明確告知,當然從文宣角度而言,要達到最好的宣導效果,避免讓人片段誤解或排斥,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作法。本教已經展開全面性的文宣討論及製作,相信未來能夠一新耳目,引導更多緣人來歸。
答:翻閱天帝教教史,您可能發現本師在大陸時代的確是反共者,這與時代背景有關。眾所皆知,中共緣起於蘇維埃共產國際所扶持,以馬列思想為核心,於文革階段大肆破壞中華文化,將之連根掘起。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潛修於民族發祥地華山之巔的修道者,「反共」是合理的反應;時至今日,中共已有很大轉變,雖未言放棄馬列思想,但重視中華文化傳統價值,以中華兒女為榮的意識,日漸彰明,我們認同這樣的轉變,也歡迎持續再轉變。
此外,回顧國際局勢,六十餘年前韓戰之初,西方世界視中共為滅之而後快的寇讎,今日則尊中共為國際經貿的大戶;六十餘年前兩岸砲火相向,金門一戰,驚天動地,而今日金門已成觀光勝地,模範街道上青天白日旗、五星旗共同飄揚,攜手做生意。我們不能自絕於時代變遷,所謂聖之時者也,凡能洞察時勢,因勢利導者,才能造福兩岸同胞。我們心心念念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最高原則,所以迴向文主張「兩岸復興中華民族文化」,從最大公約數入手,撥開雲霧見青天,不求平衡,平衡自來,何須汲汲於「反共」與「和平交流」中找平衡點呢?
答:宗教教化是永遠的、持續的、因人設教的、與時俱進的。年輕一代成長於臺灣意識高漲的時代,對年輕人來說,網路購物時China、Taiwan分不清,心愛的物品就寄錯到對岸,這是極為嚴重的「兩岸衝突」啊!我們的確要去多了解新一代的感受與想法,豐富天帝教多元教化的內涵;同樣的,也鼓勵兩岸年輕人更要彼此多了解,因為交流溝通總比交戰殺戮好,不要讓父祖輩的悲劇重新上演,這是老一代的痛苦經歷,也是對新一的期許。
有關反共與否的問題,請見第22問。至於,天帝教主張兩岸和平統一,最完整的教化其實就在保臺護國迴向文四段八句中。光從名稱而論,迴向文的全名是「保臺護國和平統一迴向文」,可以說「和平統一的前提,是保臺護國」,或者說「沒有保臺護國,就沒有和平統一」,更適當的說法則為「和平統一是在保臺護國的過程中自然達到」。您只要花一點兒時間讀一下這四段八句,不難體會到本教長期祈禱的目標,是「天人合力奮鬥,促使兩岸達到自由、民主、均富的情勢下,自然統一」。
答:有關為什麼不能獨立、甚麼是統一以及一國兩制的問題,前面已有答覆,請詳閱。
「反送中事件」起因於2018年在臺灣發生的殺人案,兇手是香港人,案發後逃回香港,因為香港與臺灣沒有司法互助協議或引渡條例,所以兇手在港只能以盜刷被害者信用卡為由輕判,死者家屬極為悲憤。港府為打擊罪犯企圖修訂「逃犯條例」,由於港府承認臺灣屬於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所以修訂條例擴及到整個中國;港人憂慮日後中共可以捏造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將香港人遣送回內地審判,這種憂慮立即造成香港言論自由、人身安全的巨大恐慌,「反送中」其來有自。
嚴格地說,世界各國為打擊犯罪,簽訂司法互助或引渡條例是正常的,港府在行政上也沒有違反國際慣例。真正衝突的主因,那就是絕大部分港人不信任中共政權及其司法公正,「不信任」三字背後代表了「維護自由與民主的渴望」。
「反送中事件」恰好凸顯出本教「保臺護國」的前瞻性,正是解決諸位年輕人與廣大社會人士疑慮的良方。因為,臺灣與香港不同處,在於臺灣擁有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以及這體制下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均富的保障。「護國」方得以「保臺」,正是臺灣免於淪為香港困境的堅強護盾,本教同奮透過祈禱的力量,發揮天地正氣,訴求各個政黨尊重並維護中華民國一貫的憲政法統,也訴求中共政府尊重及承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事實,唯其如此,才能在不發生兩岸戰爭的前提下,確保臺灣同胞「自由、民主、均富」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促進大陸同胞早日擁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