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地球之創始

  試以行星之一─地球為例,以見各行星中生長發育之過程:

  甲、地殼的形成─地球之表面既已成為冷固之冰體,經積年累月由於大空間毀滅之旋和系遺留微細之物質不斷降落其上之故,逐漸將冰體之初表殼覆沒,再由電子和合而成原子,原子和合而成分子,而有五行(或植礦等物之原素)之出現,且由外殼之增強而日漸對於地中之熔液體發生保溫之作用,故外面為山河大地之地殼,而中心則仍為熔液,大致地殼所佔之空間為三分之一,地心所佔之空間為三分之二(見插圖七)。

教義新境界- 插圖七: 行星地殼形成圖

  乙、地心之狀態─地心中三分之二的熔液因受地球自轉之影響,波濤相激遂生熱度而發生極強烈之蒸氣,並含多量之電氣上蒸不已,終將地殼下層之冰溶解淨盡,整個地球之中遂全為極熱之熔液所充滿,沸騰不已,不時上沖,人在地面宛如生活於鍋蓋之上焉。

  丙、礦植物之生化─大空中之電子與和子不斷降落於地球初表殼之上,最初由於電子與和子降落冰殼之上而生礦植物之低級原生物(因陽性的和子與陰性的電子體之低級的結合之故),繼而電子與和子降落不已,層層疊積又將各層埋沒於下,遂生較高級之植礦物及壤土,森林遂在此層同下層未覆沒處生長,而下層被覆沒處以未得炭氣而化為礦物(見插圖八),此礦植物之來源也。

教義新境界- 插圖八: 礦植物生化圖

  其低處為平原,高處(電和子覆在較大之原始稜角上)為山嶽。

  丁、地面上各種自然現象─地面各種自然現象之發生如下:

  一、南北兩極因距離太陽較遠,受熱最微,故表面之冰難以溶解;又以旋風之力以正切線通過其間,故終年酷寒仍保留原始冰殼稜形之舊況。

  二、江海之來源─係因於地心中上蒸之水氣充滿山嶽之內部,遇冷而化為水溢出地面,遂流成長江大河之源,其匯集之海洋即是稜角之窪地未得覆沒之處也。

  三、火山之來源─在接近地中水電上蒸處(地殼較薄之處)之地殼內適遇磷與硫質,故遇電發火,由下而上成為熔岩而噴於外。

  四、地震之來源─係地中之熔液偶然上沖地殼之薄部,如在鍋中煮水,水沸而鍋蓋自然振動也。

  五、飛機離地上升,越高越寒,並覺氣薄,係由於逐漸接近挾引地球而過之旋風界軌道之故。

  六、地球至其他行星之空間,其兩端約有四分之三至旋風軌道的距離(即同溫層),為離心力與引力之中和區域,亦是行星與外太空間的潤滑區域也。人類的地面發射物要通過此區較為容易(行星與行星間有一接觸面,此接觸面稱之為旋風軌道,有急流轉動,要通過此間較為不易,必須先順己方星球的軌道而行,再以大弧度飛行之高速度突破本身星球的引力而進入對方星球之軌道中)。

  七、在兩個太陽系之間,中隔巨大之旋風,此種旋風為力極猛,任何物體一入其中必被挾之俱去而混附於旋和力中。故人類雖能在本太陽系中各行星間從事太空探險;但是若要以物體飛越本太陽系至其他太陽系是十分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