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00五宗教聯誼座談演講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5/09/17

  各位嘉賓!各位大德!

  今天為各位嘉賓、各位大德做有關宗教與時代的引言,共同面對宗教的現實與未來!

  宗教都有時代的背景,都是民族文化的基礎,都在維護與追求二種價值:

  第一是普世價值。普世價值來自各民族文化的傳統價值,以中華文化為例,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以仁為中心,「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構成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也是中國宗教傳承的基本精神。釋迦牟尼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以慈悲為中心,建立佛教教義思想,教化人心,反應出印度當時代的信仰價值。耶穌要人愛人,愛與仁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宗教都彰顯了創教當時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流傳到今天到世界各地成為普世的價值,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

  第二是絕對價值。每一個宗教都有信仰的絕對價值,中國人都共同信仰 上帝,又稱為 天帝,共同嚮往的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宗教不可改變的絕對價值。

  宗教有時代性,儒家本身就是宗教,所謂杏壇設教,杏壇就是侍天的壇,儒生是執禮的宗教神職,在杏壇設教就是在侍天行禮之後,再講授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教化。如何做好是一個人?如何愛人?所以孔子講仁是對春秋時代的環境所提出來的宗教性教化,孔子所傳的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新興宗教。

  釋迦牟尼是一位印度王國的王子,僅次於婆羅門神職的階級,因為人為的階級劃分,使得恆河流域的人民被迫失去了生活的品質,連生存下去都很困難,釋迦牟尼看到眾生的苦難,他說:我關心的是人在現世所受到的痛苦、苦難,我所想做的要如何解決人所受的苦難。釋迦牟尼面對婆羅門教,也是以一個新興宗教的面貌來面對眾生。

  孔子與釋迦牟尼在當時的社會所傳的都是一個新興宗教,傳承了民族文化,也反應了民族、社會的時代需要,今天我們都是新興的宗教,我們有責任要了解宗教與時代,面對宗教與時代,才能做好宗教應該做的事,負起宗教的時代責任。

  今天是廿一世紀,各位大德都跨越了二個世紀,從二十世紀跨入廿一世紀,時代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我為例: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所面對了中華民族最大的悲劇,我在民國十五年出生時就面對軍閥割據戰爭,成長在八年抗戰,抗戰勝利不到三年,緊接著爆發國共戰爭,我在民國三十七年到台灣,到了台灣這近六十年,仍然在面對戰爭:第一是對貧窮的戰爭,我們都知道在三十七年的台灣有什麼?一是香蕉,一是蔗糖,就用這二樣來換取外匯。第二是暴力的戰爭,暴力來自於中共對台灣的攻擊,來自於權威體制的黨政。今天同樣又要面對貧富不均的戰爭,也要面對意識型態的戰爭,以及文化斷裂的戰爭。這些現實亦正說明了雖然跨過了二世紀,人類面對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的發生,不斷的產生變化,宗教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面對?是關係到全人類生命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現在是二00五年,從二十世紀到廿一世紀,整個世界面對三個重大的挑戰與考驗:

  第一是科技忽略了人文。科技帶給人類福利,但是今天要面對的是科技帶給人類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冷漠了,人與人之間祗有物質的競爭與鬥爭,卻沒有人與人間的溫暖與關懷,這是科技忽略了人本的精神,人文與科技沒有同步發展,只講求科技的發展,不講求人文的內涵。

  第二是富裕腐蝕了人心。二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舉,大家在追求富裕,希望生活的好,生活得更好,希望生活富裕是人心正常的追求,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八0年代、九0年代的時候,形成了放任式的富裕,人在富裕中不斷的膨脹欲望與貪念,人不能只知道滿足物質欲望,在富裕了之後還要有教化,所謂「富而好禮」,是在道德範圍裡富裕,才能富而好禮,富而有德,不僅是自己與子女的生活要好,還要幫助其他的人也生活得更好,但是從八0年代開始,相信大家都聽過「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一句話,富裕使人心變了,開始放任,過去的人講道德,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把尺來標量自己的行為,放任以後換成了以合法就是道德,遊走在法律的邊緣,這樣的放任式富裕就慢慢腐蝕人性,人性本善,現在因為欲望的不斷膨脹、放任而改變了,人心遊走在善與惡的邊緣,一切向錢看,這樣的富裕已經逐漸腐蝕了善良本初的人性。

  第三是宗教背棄了人間。宗教是為了解決人間的苦難而來,共同的使命就是要救劫、救世、救人,宗教先知先覺都是奉了天命到人間來救劫、救世、救人,宗教如果忽略了人,這個宗教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各宗教的先聖先賢都關懷人間,為承擔人間的苦難而來,但是今天的宗教不再以人間為中心,轉而追求一個虛無飄渺的世界,忽略了人間的苦難,做一個自了漢,只追求自己的福報,這是人間最大的悲劇與悲哀,是宗教人要共同反省的地方。

  從二00一年.民國九十年起,更值得我們憂慮的,今天人間正在面對一個全面性的新宗教戰爭,這是宗教背棄人間最大的劫難,宗教人都應痛切的反省。不可諱言的,美國九一一事件是由三個宗教的衝突所造成的,第一是猶太教,第二是伊斯蘭教,第三是美國基督教新福音派,猶太民族是以猶太教為立國的基礎,猶太教維持猶太民族的傳統價值所形成的普世價值,提昇猶太民族的絕對價值,猶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回到祖居地,就是現在在中東地區的以色列,但是這一塊土地在猶太民族離開之後,在公元七世紀時就有阿拉伯人進入到這塊土地,阿拉伯人也在這塊土地上定居,當猶太民族剛回到這塊土地上的時候,一開始與阿拉伯人都能夠和平相處,但是後來受到挑撥,認為阿拉伯人與猶太民族是二個不能相容的宗教,而且在耶路撒冷這一塊聖地上,二個宗教有重疊之處,就發生了問題,形成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造成以阿的衝突,打了八次以上的戰爭,進一步就激起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暴力行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九一一恐怖事件,從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開始,導發了現在仍在持續不斷衝突的國際宗教戰爭。

  在二00一、二00二年,又有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則是來自美國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支持,福音派的說法是:因為美國人民信仰 上帝,所以 上帝賜給美國既富且強,我們應該向 上帝報恩,成為 上帝的正義部隊,成為 上帝的劍,打擊信仰的異端。這是宗教背棄了人間,宗教人背棄了自己的良心。

  所有的宗教都在追求至善,在中華文化中,老子以「上善若水」表達善的本質。孔子說:

  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篇)

  「韶」是文王的音樂,「武」是武王的音樂,因為武王的音樂有殺伐之氣,所以未能盡善。

宗教都在追求和平與和諧的境界,「道」就是和諧的秩序,宗教共同追求的是「勸人為善,與人為善」,這是宗教人的責任與良心。

  我們面對「科技忽略人文」、「富裕腐蝕人性」、「宗教背棄人間」這三個挑戰,現代社會的宗教要在科技的提昇中照顧到人的本質,宗教要讓人除了追求物質之外,還有追求精神的一面,人要追求富裕,但不能忽略了人性中的本善與人心的正義。宗教共同的責任是照顧好人間,宗教人共同的努力是愛護這一塊土地,宗教人要面對時代,認清時代,進一步引導時代,這是宗教人共同承擔的課題。

  當前宗教人有二個共同的努力目標,第一是除殘止暴。人類最大的錯誤行為就是殘暴行為,殘暴是眾惡之源,去除殘暴的心理就是宗教教化的責任。第二是寬恕悔過。寬恕是眾善之門,寬恕要求自我觀照、省懺,化除仇恨,不再對立。

  因此,「除殘止暴」與「寬恕悔過」這兩大目標,是廿一世紀時代宗教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