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天人實學研討會暨蕭大宗師宗教學哲研討會開幕式致詞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4/12/25

天德教各位道長!各位宗教領袖!各位先進!天帝教同奮!

  首先宣佈第四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以及第四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開始!

  非常高興代表天帝教向天德教的先進致敬,通過有五年的時間,分別一年在天德教,一年在天帝教,持續的對宗主的宗教哲學進行研討,在第一次聚會中,我有二個建議:

  第一、從民國八十九年起,尊稱蕭昌明大宗師為宗主,因為我們共同對蕭大宗師的崇敬,對他老人家的人格、神格的尊重,我們共同尊稱為宗主。

  第二、兩教間通過對宗主的宗教哲學的學術研究與討論,進行交流,共同合作。

  五年以來,兩教都能準時舉辦研討會,這一次的研討活動,因為明天是我們天帝教的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證道十週年,所以將宗教聯誼與宗教學術研討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希望更能提升實質交流的意義。

  從學術研討中建立共識,一直是我們共同的努力方向,宗主在人間留下很多重要的教化,我們現在還能夠通過先進的老道長的口述留下寶貴的歷史性的記錄,更難得的是香港的天德教潘道長親自到宗主老人家誕生的聖地,二度去收集資料,更能夠幫助我們直接了解到宗主他老人家的人格特質,記得上一次在天德教舉行的研討會中,潘道長也曾經提出宗主他老人家留下來的一幅對聯,從對聯的文字中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宗主充滿了人性,非常重視人道,因而我們能夠從更多的資料中還原宗主原有的面貌。

  當年宗主到西安,對陝西省宗教哲學研究社天德教的同道有一次演講,演講中有三個重點:

  一、他老人家提出:我們要深化宗教研究,破除迷信。這一段話是他老人家民國二十三年的五月八日在西安講的,他老人家說:求神不如求己,他希望宗教界觀念上應有一個重大的變革,求升官發財,不勞而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宗教是反求諸己,求自己的人格高尚,才是上品。我們可以看到宗主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宗教家,他關懷整個人類,關懷人的價值,他肯定人要反求諸己才是上品。

  二、他老人家說:我們今天宗教界大多鼓勵出世,而忽略了入世的主要性,現在出家上山修道,好像是人人追求最好的方向,出家上山修道,而把家人棄之不顧,對父母不盡孝,對妻子不盡責任,對子弟不能教導,對朋友不講信,這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所尊敬的先聖先賢那一位不是大忠、大孝、大仁、大義的人,如果我們忽略了做人基本的原則與精神,我們學道沒有意義。宗主真是一位先知先覺者,他老人家主張要入世,我們的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一貫追隨他老人家的精神,稱之為「入世苦行」,主張入世苦行,在紅塵中修行,從宗主傳下來一貫的精神,正是我們天帝教奮鬥的方向與心法。

  三、他老人家說:宗教徒就是要看破生死,如果宗教徒看不破生死,那沒有意義!只是求永生、長生,那麼今天整個世界上都是行屍走肉而已。宗主他老人家接著說:宗教徒追求的是精神不死。這種觀念真是歷久而彌新,可以引導我們做為共同奮鬥的方向。

  我此時感到非常的遺憾,當宗主在西安的時候,就是住在我們家裡,但是當時我還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孩子而已,雖然可以親灸到宗主,但是畢竟還小,並不太懂事,而今天讀到宗主留下來的文獻,再看到宗主親口講過的話,真正感覺到宗主是一位宗教先知先覺者,是一位宗教聖人,宗主留下來的教化可以堅定我們的信仰,從而確實去做救世救人的工作。

  今天也是第四屆的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我們在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證道之後,一直不斷的努力整理他老人家留下來的身教、言教、心教與聲教,他老人家證道的日子,我們稱之為傳道節,每逢雙年的時候,我們與大陸、台灣兩岸四地的宗教學人舉行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每逢單年,我們就舉辦天帝教的天人實學研討會。實學這個名稱來自於《中庸》,朱熹先生說:

  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

  因此,「實學」名稱來自於儒家的心法,明末清初的時候,王船山、李二曲、顏習齋等學者,提出「學問是要經世實用」的說法,主張學問能經世實用才是真正的學問,到了清末民初,中華文化的知識份子共同認為學問都要經過實踐與實用的檢驗,五四運動的啟蒙,就是主張經世實用,就是實學。

  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是五四的一代,也是五四上海學運的學生領袖之一,在他老人家的身上可以看到經世實用的精神,他老人家從廿五歲開始學靜坐,到他老人家九十五歲證道,以七十年的時間靜坐,他老人家認為靜坐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稱之為生命的科學,是中華文化的生命科學,這個生命科學需要通過人的實踐過程,才能夠完成,他老人家說:就是以人的軀體當成一個實驗室,以實踐與實驗完成生命的科學。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五四經世實用的精神,他老人家留下來的教義、教綱以及各種文獻資料,我們集合稱之為天人實學。

  涵靜老人一生追求中華文化最高的理想,也是中國傳統知識份子最高的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中華傳統文化以為天與人是相通的,人來自於天,來自於最高主宰 上帝的天性,人在後天的修為與努力的方向,稱之為天命,從天命到天性有其一貫之理,關鍵就在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中華文化中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觀念的是北宋的張橫渠先生,橫渠先生說:「因誠致明,因明致誠,故天人合一。」因誠致明就是通過實實在在親身的體驗,明白自然的道理。另一方面,通過刮垢磨光的過程,達到自然的本性,就是因明至誠。將儒家「誠」道的觀念與「中」道的觀念發揮到極致,就是「天人合一」。

  首任首席使者依據天人合一的理想,經過親身的體證,追隨宗主,一路走來,主張:先盡人道,再返天道。他老人家說:一個修道的人,如果不能先盡人道,那就不可能有天道,沒有幸福的人道,就沒有圓融的天道。天人之間可以合一的關係是通過人道與天道雙修的過程中完成,天人實學的基礎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宗教的思想都是實學,落實在人心、人生,今天人類面臨最大的苦難就是在人心,人類忽略了人生奮鬥的方向,天帝教的天人實學,就是要持續涵靜老人的身教、言教、心教與聲教,通過研究、發展,作為我們共同的理念與奮鬥目標。

  在這裡簡短的為各位大德介紹二個學術研討會的基本精神,從現在開始到明天,希望各位貴賓、先進們能夠給我們寶貴的意見,更希望在學術研究的討論中,充分交流,讓我們共同為未來的世界、人類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