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戒-在神職人員培訓班講授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2/01/21

  宗教的戒律等同社會信守的法律,從社會的倫理、道德形成社會共同約定的規律,中國歷史上,西漢建立王朝之初,只約法:殺人者死。其他的社會制約才逐漸從這一個約法建立起來,因為秦朝的法律多如牛毛,老百姓動輒得咎,沒有辦法可以信守,那麼多的法律等於沒有法律,所以當漢軍進入關中之後,蕭何只訂了一條法律:殺人者死。將原來的繁文縟法改用簡單的方式,從老百姓可以做到的要求開始,這是現代「公信力」的觀念,公權力建立在公信力,老百姓能確實信守的規定才有維護社會秩序的效力,老百姓不能信守,公權力就沒有基礎了。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法律都是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建立起社會的秩序。

  宗教也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宗教人有宗教人應該信守的律法,宗教人應該信守的律法就是戒律。

  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個宗教共同信守的戒律是摩西十誡,摩西為猶太民族建立了猶太教,摩西是了不起的宗教領袖,也是了不起的政治家,猶太人從埃及出走到達現在的西奈半島,如何存活下去?產生了分歧的意見,摩西走上西奈山,在山上靜思了七天,帶回來二塊石板,石板上刻有十誡,摩西說他在西奈山裡看到了 上帝, 上帝告訴他:

  一、猶太人是 上帝的選民。

  二、 上帝為衪的選民選擇了一個流滿牛奶與蜜的地方–迦南。

  三、 上帝交付衪的選民十誡。十誡是:

  第一誡、除了「耶和華」之外,不可以有別的神。

  第二誡、不可以為自己雕刻偶像。

  第三誡、不可妄稱 上帝之名。

  第四誡、當以安息為聖日,每七天有一個安息日。

  前四誡是宗教的戒律,第一要有永恆不變的信仰主神,第二不能有偶像崇拜,第三是除了神職人員之外,任何人不可以以 上帝之名來代天宣化,第四是每七天有一天是屬於宗教信仰的日子。

  第五誡、當孝敬父母。

  第六誡、不可殺人。

  第七誡、不可姦淫。

  第八誡、不可偷盜。

  第九誡、不可以做偽證陷害他人。

  第十誡、不可以貪婪。

  後六誡是社會的秩序,也是社會的倫理,以社會的基本道德作為一種戒律,猶太民族以十誡建立猶太教,形成猶太民族文化。

  十誡是立法,也是道理的總綱,摩西宣佈十誡的時候說:我們要根據這十誡,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還要愛人。成為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戒律,成為三個宗教教徒共同信守的法則。

  佛教也有十戒,前五戒-戒「殺、盜、淫、妄、酒」是佛教徒共同信守,後五戒是僧尼眾信守。後五戒是:

  第一、不塗飾香。

  第二、不能夠走入娛樂場所。

  第三、不坐臥高廣大床。

  第四、不非時食。

  第五、身上不能有金銀錢寶。

  十戒,分二類,一類是戒行為,一類是戒心理,分為行戒與心戒。

  佛教律法還規定:僧侶要注意「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非」是不應該的講話,「惡」是不應該做的行為,不應該有「嫉妒心」、「貪嗔心」與「暴行」。

  孔子在《論語》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主張三戒–戒色、戒鬥、戒得,「色」是淫,「鬥」是暴,「得」是貪。

  道教有一本《漢武帝內傳》,其中記載上元夫人指責漢武帝說:「捨爾五性,反諸柔善。」意思是:去除你內在性格上五個大缺點,回到柔善,就可以修道。那五性?上元夫人說:性暴、性淫、性奢、性酷、性賊。這是道教要求的戒律。

  道教對「戒」有一段文字說明,指出:「戒是解,是界,是止。能解眾惡之結,能分善惡之界,能防止諸業之途。」如果信守戒律,能夠解除萬惡的糾結,能夠分辨善惡的界線,防止壞的業力,脫離惡行的引誘,避免造下孽業。

  綜合各宗教對「戒」的說法,戒應該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十誡是十個命令,完成十個動作,五戒是五個命令,完成五個動作。所以,一個可以信守的戒律應該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有理論依據。

  第二、要明白易記。

  第三、要正確可行。

  第四、要容易省懺。

  以這樣的四條件建立起的戒律,就是容易信守的戒律。佛教五戒「殺、盜、淫、妄、酒」,戒「殺」,現在多指殺生,事實上,當初是戒自殺,因為當時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認為人生很痛苦,因悲觀自殺,所以要戒自殺。戒「盜」,不取不應該取得的東西。戒淫」,不想、不做不正當的行為。戒「妄」,不講不應該講的話。最後是戒「酒」。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理論簡單清楚,容易做,容易自我檢討,有錯自己可以曉得錯了,可以改正。

我們《教綱》的戒律有「人生戒、奮鬥戒、平等戒、大同戒」:

  以人生戒為例:戒傷天害理,戒離經叛道,戒紊亂綱常,戒妄結怨緣,戒聚斂財物,戒意存邪念。

  顯得過於繁雜了,不容易記,不符合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標準,我們有必要加以調整。

  我們依據什麼來調整戒律?我們的立足點在那裡?

  第一、來自於教義。《新境界》有關和子與電子的特性,應該是天帝教同奮信守戒律的理論基礎。

  第二、來自於經典。在《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有四難-疲、痺、瘁、  ,四難就是四戒。有「潔欲」的觀念。在《天人日誦廿字真經》有「以忠與恕,而正奸詐,以廉與明,而治貪污,以德與正,而治酷偏,以義與信,而治背亂,以忍與公,而治殄私,以博與孝,而治暴逆,以仁與慈,而治幽厲,以覺與節,而治痴吝,以儉與真,而治濫偽,以禮與和,以治侮慢。」

  第三、來自於教綱。

  第四、來自於聖訓。

  第五、來自於師語。

  師尊在《法華上乘正宗靜坐基礎教材》中有三戒與五忌,三戒是戒色、戒酒、戒傷天和,而且以「節制」作為戒的基本原則。五忌是五種禁忌,「戒」是不可以做的事項,「忌」是要注意的事項。

  另外,我在天赦年有一篇「放下鞭子–除殘止暴」的禱告文,在禱告文中提出:

  請給我們自覺力量,讓我們不「私」。

  請給我們知足力量,讓我們不「貪」。

  請給我們真誠力量,讓我們不「偽」。

  請給我們親和力量,讓我們不「傲」。

  請給我們智慧力量,讓我們不「疑」。

  請給我們惜福力量,讓我們不「奢」。

  請給我們清明力量,讓我們不「痴」。

  我們還有最深刻的請求,請求您賜給我們寬恕力量,讓我們「不嫉妒、沒仇恨」,從根本消除殘忍、暴力的罪惡。

  具體提出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命令簡短易記,方便檢討,錯了馬上改。我們可以依據「向自己奮鬥」的理論,做成屬於向自己奮鬥的戒律。做成同奮信守的戒的條律,然後才有執行督理的戒師,合理的程序是有條文,有信守,同奮自願守戒時由「律師」授戒。

「戒」與「持」不同,持是終生服膺不變,戒是要注意影響我終生服膺的事,《天人日誦廿字真經》說:「以忠與恕,而治奸詐」,忠恕二個字要終生服膺,堅持這二個字的原則就不會走上奸詐的路,是持,不是戒。

  師尊說:《教綱》附件可以依據時代環境的需要修訂。戒律是《教綱》的附件,這是師尊把修訂戒律的任務交給我們,戒律要面對時代,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戒律也要針對時代性,現代的社會生病了,要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現代社會的病態是「私」、是「暴」、是「貪」、是「奢」、是「偽」、是「妄」、是「邪」,針對這些現代人的病態制定戒律,使得每一位同奮都可以信守。然後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逐級晉修。完成我們的「人生」、「奮鬥」、「平等」、「大同」的戒律與宗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