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三乘-在神職人員培訓班講授

維生首席.發佈日期:2001/12/24

  天帝教同奮的修證有三皈三乘,三皈者皈師、皈道、皈帝,三乘者奮鬥初乘、平等中乘、大同上乘,重要的是三皈與三乘兩者如何相輔相成?

  《教綱》第四章「道務」,共有五條條文,第十四條「教儀」,第十五條「教程」,第十六條「教乘」,第十七條「教牒」,第十八條「教牘」,與天人之間有非常重大的關係。

  第十六條「教乘」:

  本教皈乘程序,分為「奮鬥初乘」、「平等中乘」、「大同上乘」等三乘。

  附件「教儀│天人禮儀」的「學道則儀」是師尊提醒天帝教同奮在修道的過程應該注意的事項:

  學道須皈戒,戒為修身門,持乘進皈寶,道程日光明。

  同時又說:「必先行善積德,循乘而修」。

  附件「教乘|皈乘須知」則是師尊在《教綱》之中對三皈程序與三乘進修最主要的說明。

  何謂乘?第一種「乘」的意義是戰車,周代天子可以有萬乘,所以孔子與孟子都有記錄:稱為「萬乘

之君」。諸候為千乘、百乘,這種「乘」的觀念也代表著力量、速度或速率。

  第二種「乘」的觀念是駕駛,如「乘車」,又有稱為伏牛、乘馬,也代表有交通的意義。

  第三種「乘」的意義是「登」、「上昇」,「乘雲」就是登雲,一步步上去稱為「乘階而上」、「乘層而上」。

  第四種「乘」的意義表示是因果的關係,比如說「乘勢」,指乘著這個因而得到這個果。

  第五種「乘」的觀念是在佛教採用「大乘」、「小乘」的說法,有深淺的意義在內,小乘就是修持的方法比較淺,大乘就是修持的方法比較深。

  最後一種「乘」的觀念是加倍的意思,稱為「乘級」,數學上對加倍的力量稱之為「乘」。

  我以為「乘」與程序的「程」有相同的意義,一般以「近程」、「中程」、「遠程」來區分階段發展的過程,以「程」的觀念解釋三乘,「乘」是天帝教同奮修持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奮鬥初乘,第二階段是平等中乘,第三階段是大同上乘。

  先看《教綱》附件「教乘│皈乘須知」之(一)三皈程序:

  1、凡合本教教綱第十六條之規定,申請舉行皈師禮者,頒給教證,即為初皈教徒,應悉心研究教義,努力教務,並遵奮鬥初乘,進修力行,以晉道歷。惟願力宏深,志切修己及人者,得經所在教院督教長,簽請院教,求參求法,層轉核准,特予傳授,用示甄陶,而勵上進。

  這是希望皈師的同奮能夠做到:第一、研究教義,第二、努力參與教務。然後根據奮鬥初乘,進修力行,以晉道歷,才能夠「求參」「求法」,求參是學習靜坐。

  2、初皈奮進,信念堅定、研究教義,極有心得、用功修持者,得由督教長簽請核准,舉行皈道禮,錫以序宗道名,晉修平等中乘,以資深造。

參加靜坐班之後,很用功,有心得,有道名,才是進入到第二階段皈道。

  3、進修平等中乘,確能積善累功,參悟精進,修習正法,宏教護道者,得由所在院督教長,簽呈核准,舉行皈帝禮,晉修大同上乘,並由首席使者分授各種規戒道牒,以臻功行。

  三皈的程序就是三個階段的進度。

  然後是「三乘簡言」:

  「道之途曰經」:入道、學道要經過學道的路,要研究經典,以經為中心,形成「經」與「道」的關係,有一句話是「離經叛道」,叛道是先背離了經典的道理,帝教的大經是教義,「離經叛道」就是背離了教義的中心思想。

  「教之途曰乘」:修道的學習過程是「乘」,「乘」與「程」有關連,指階段而言,學習宗教是一階段一階段的進展。

  「經者贊道而參化」:經典讓我們懂得道理,經典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乘者宣教而履踐」:乘的功能在懂得教義之後更要「履踐」力行,「宣教」與「履踐」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行入,行入的過程就是「乘」。

  「凡道與教,欲有體有用,務有經有乘」:在修道學道的過程必須要有體有用,經是體,乘是用,經是本體,懂得本體之後,要分階段的循序漸進,這個過程是「用」,「用」的過程要有經有乘。

  「尤為教徒門人務學之需」:這是我們天帝教同奮們應該學習的基本要件。

  「今我天帝教配融古今」:天帝教是結合過去與現在的精神、文化傳統,並且與現在的發展配合在一起。

  「克事 上帝」:依據經典的原則、道理,侍奉 上帝。

  「銘行親和」:「銘」是服膺,「行」是確確實實去做,以銘行達到親和的過程。

  「匯『奮鬥』、『平等』、『大同』為教義」:教義匯集了三個重要的部分,第一是奮鬥的行為,第二是平等的精神,第三是大同的終極境界。

  「體用兼備,是故分三乘而階升之」:乘的意思與「程」相通,「初乘」是第一階段,「中乘」是第階段,「上乘」是第三階段,慢慢的「階升之」,一步一步往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乘」就是「階升之」,一個階梯跟著一個階梯,一段一段走上去,「乘」就是階升的意思。

  最後要求「教徒門人咸賴服膺,永為教乘,勉共勿渝」。

  三乘簡言之後是「天帝三乘」:「 天帝」的說法屬於殷商的文化,「 上帝」的說法代表周文化。周文化以禮制為中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所以是「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有統治的主宰神- 上帝,「 上帝在上」,文王「德配 上帝」,以此建立起周文化的統治權威。殷文化則是以敬天為統治權威,所以說「受命於天」,要完成上天交付的天命,上天是以「 天帝」為主宰,周文化開始法祖的觀念,因為祖先的德性,而「有德者居之」,開啟了「德配 上帝」的觀念。

  天帝教是 天帝立教道統衍流的第一代,天帝教是教名,信仰的主神的為「 上帝」。所以凡是與組織有關的時候應稱為「 天帝」,凡是指崇拜的主神則稱為「 上帝」。

  因此,「天帝三乘」就是天帝教的同奮應該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是有關組織的觀念。

  一、奮鬥初乘:

  主旨:

   擴大心胸 奉獻犧牲

   化延毀滅 拯救蒼生

  進程:

   向己奮鬥 自強不息

  力行:(應該如何去做)

   親和祈誦 反省懺悔

   力行教則 培養正氣

   涵泳體會 鍛煉體魄

   篤實踐履 自強自創

  正鵠:(正確的方法稱「正鵠」,指希望到達的目的。)

   希望教徒同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而能積極培養正氣,負起時代使命,早晚祈禱親和,反省懺悔,為拯救天下蒼生虔誠哀求 天帝妙現神通,旋乾轉坤,化延世界核子戰爭毀滅浩劫,追求人類永遠和平幸福而奮鬥!

  二、平等中乘

  主旨:

   聖凡同源 靈肉共存

   無畛無倫 萬殊同仁

  進程:

   向天奮鬥 性命雙修

  力行:

   煉心發願 積功累德

   堅苦修煉 罪孽自拔

  正鵠:

   為教徒同奮指導自創自奮,追求聖凡平等,了悟生命真正價值的正確途徑,向天奮鬥,性命雙修,以求進入天人合一之永恆精神境界。

  三、大同上乘

  主旨:

   雍穆無為 率性自然

   萬象同春 與道合真

  進程:

   親愛精誠 通天澈地

  力行:

   無色無相 隨方應化

   救世救人 常應常靜

  正鵠:

   為教徒同奮指出經過進修平等中乘,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化合,形神俱妙的過程,終必超脫物理世界的束縛,自自然然,真我常存,永晉三期大同,回歸 天帝左右,以宇宙為家,與宇宙共始終!

  接著是說明「天帝三乘」的結論:

  凡吾門人,信奉三乘,確能擇善固執,奮勉循序修行,惟精惟一,至誠無息,自然與道合真,天人親和,感應功德不可思議,其感應如次:

  一、修行初乘,履踐篤實者。正氣充沛,康強安樂,浩劫化延,壽世壽人。

  二、進修中乘,力行不輟者。神媒護持,智慧圓明,獲天人果,人中殊勝,證自由神,消遙無際。

  三、默執上乘,圓滯疾徹者。聖凡平等,位證佛仙,永超三界,宇宙同休。

  奮鬥初乘的「主旨」是修奮鬥初乘達到的境界。第一要「擴大心胸」,第二要「奉獻犧牲」,做到「化延毀滅,拯救蒼生」。修奮鬥初乘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但是先要「擴大心胸」才能「奉獻犧牲」。

  奮鬥初乘的「正鵠」是要求正確完成修持奮鬥初乘的目標。第一步是「希望教徒同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是修奮鬥初乘的第一階段必須要做到的事,我們對皈師的同奮第一階段先要勉勵他,幫助他達到「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凡是可以「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就可以達到「擴大心胸」,「擴大心胸」就是以「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作為教育的重點,先要告訴參加天帝教的同奮學習「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初皈的同奮修奮鬥初乘就是從這個地方起步,這是天帝教同奮修行的起步。

  第二步是「積極培養正氣,負起時代使命」,凡是可以「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可以培養正氣,「培養正氣」的重要方法就是守則,人生守則是「培養正氣」的開始。

  接下來是「負起時代使命,早晚祈禱親和、反省懺悔,為拯救天下蒼生虔誠哀求 天帝妙現神通,旋乾轉坤」,就是奮鬥初乘主旨的「奉獻犧牲」,祈禱親和、反省懺悔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與「化延世界核子戰爭毀滅浩劫,追求人類永遠和平幸福而奮鬥!」。

  奮鬥初乘的「進程」,第一是「向自己奮鬥」,屬於「正鵠」的「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培養正氣」是向自己奮鬥的過程。屬於「力行」的「親和祈誦」、「反省懺悔」是向自己奮鬥的基本方法。第二是「自強不息」,靠自己不斷的完成向自己奮鬥的過程。怎麼做?就是「親和祈誦,反省懺悔,力行教則,培養正氣」,就是「涵詠體會,鍛鍊體魄,篤實踐履,自強自創」。「篤實踐履」是要確確實實的做,才能「修行初乘,履踐篤實者」達到「正氣充沛」,才能夠達到「康強安樂,浩劫化延,壽世壽人」。

  平等中乘的「主旨」是「聖凡同源,靈肉共存,無畛無倫,萬殊同仁」,「正鵠」是「為教徒同奮指導自創自奮,追求聖凡平等」,「聖凡同源」以「聖凡平等」為基礎,萬生萬靈的和子體都是來自於宇宙生命的一部分,不論是聖或人,甚至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同一的本源。「了悟生命真正價值之正確途徑」,生命真正價值的途徑是「靈肉共存」,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共同藉假修真,是同源的,而且是共存的。

  平等中乘的「進程」是「向天奮鬥,性命雙修」,達到這樣的目標,才能進入「正鵠」的「天人合一之永恆精神境界」。「平等中乘」是要求同奮自創自奮,自己去創造自己的生命,達到聖凡平等的境界。「性命雙修」是「向天奮鬥」的基礎,「向天奮鬥」的最高目標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向天奮鬥,性命雙修,以求進入天人合一之永恆精神境界」。「力行」的方式是「煉心發願,積功累德,堅苦修煉,罪孽自拔」,重要的是在罪孽「自拔」,在性命雙修的過程中,原本帶來的「罪」、過去累世留下來的業障,都要以自己的努力化解,是自力的修行,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當「罪孽自拔」的時候就完成了自創自奮,當罪孽自拔的時候就是天人合一,完成了性命雙修的過程,天赦年的天赦還是要罪孽自拔,從自赦、人赦做起。

  大同上乘的「主旨」是「雍穆無為,率性自然」,「雍穆」是完全不勉強的境界,沒有人為的雕琢、裝腔作勢的「率性自然」,自然是最高的行為準則,依據自然的法則做,「天命之為性,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隨著自然的方式做,隨著自然的法則做,由它一念來,一念去,隨著勢而去,順著勢而走,就是率性,率性是自然的。

  「萬象同春,與道合真」,當能夠做到無所為而為,一切順其自然而行,與萬象的萬事萬物合而為一,就是「與道合真」,重點在「精神與肉體的鍛鍊化合,形神俱妙的過程」,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在於「化合」。化合是靈肉經過鍛鍊的過程,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前一個「生」與後一個「生」不斷,不停止的生生,師尊提出「生化不息」的觀念,前一個「生」到後一個「生」的中間有一個「化」,「化」的過程連繫的前一個「生」與後一個「生」,前一個肉體生命結束進入到第二個肉體生命的階段是突變,突變中有漸變,屬於慢慢的變化,「生生化化」、「化化生生」,在「生化」的過程中完成「化合」,經過「化」才達到「合」,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經過「化合」的過程,肉體生命的元素與精神生命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轉化為第二個生命,這是藉假修真的過程,藉假修真的「化合」是要通過二個過程,第一是「雍穆無為」,第二是「率性自然」,才能夠「萬象同春」,這是「化」,最後是「與道合真」,達到「合」,「形神俱妙」是經過化合的過程完成。

  大同上乘的「進程」是「親愛精誠,通天徹地」,「親愛精誠」是天人親和的過程,天人親和才能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通過天人親和來完成。「親愛精誠」是後天的氣質的親力,能夠「通天徹地」才能夠「與道合真」、「天人合一」就是以「親愛精誠」做為發展的過程。

  大同上乘的「力行」是「無色無相,隨方應化,救世救人,常應常靜」,有色有相是有為的境界,無色無相才能夠隨方應化,這是一種「率性自然」。

  「進修」要不斷的做,「進修中乘」要自己去做。「默執」是好好把握住,「默執上乘」是好好把握住最高的原則。

  「進修中乘,力行不輟者。神媒護持,智慧圓明,獲天人果,人中殊勝,證自由神,消遙無際」:參與宗教的神秘感應,一種是自己追求,一種是自我感應,「靜觀」就是個人修持的結果,當你在靜坐上逐次的突破,真正的靜,就有「靜觀」的能力,每個人都會有,天人交通的感應是第一感,第一感就是直覺。「直觀」是「直覺」,直接感受,是真正的靈覺,是自己的感受,不需外求,希望「通天澈地」,要從「親愛精誠」下功夫,「親」-親和天人,「愛」│關懷別人,「精」-一門深入,「誠」-自強不息,用這四個字下功夫,就可以通天澈地。

  「神媒護持,智慧圓明」的結果是「獲天人果」,就是天人親和的成果,「人中殊勝」,得到這個成果表示修持的成果非常好。

  三皈、三乘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乘」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階升」,不可能是跳躍的,每一個階段應該掌握的重點就是「正鵠」,「主旨」是目標,根據原則的進度就是「進程」,然後要「力行」,自然而然就能夠落實「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