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緒論

  當此世界演成空前悲慘的混亂狀態,人類遭逢末劫的厄運之時,吾人如乘飛機由東半球飛到西半球,用望遠鏡在天空鳥瞰,凡是太陽光線所能射到的人群中,莫不正在表現瘋狂、掙扎、呻吟、苦惱、恐怖、疲弊各種不同的姿態。雖然「形於外」之表達方式不同,但是「誠於中」的精神活動均在宗教範疇以內度其神秘或理想之生活,冀求身心得有寄托與安慰,可使各自之幻想目的與正義要求得以早日如願實現。所以現今世界上各色人等可說皆有宗教色彩之神秘思想,此種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之傳統意念,便是宗教之本體。

  據歷史家考察,在石器時代已發現宗教的痕跡,其能經歷幾千萬年,在此進化的社會,尤其在現今科學世界之中,宗教仍能具有無上權威。此種永久長存的精神,足以影響天下後世,而其價值之偉大,更可想而知!

  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譬如佛教因反對婆羅門教之階級化而應生,所以主張「平等」與「眾生皆具佛性」諸說;基督教徒馬丁路得亦因反抗羅馬教皇之壓迫,而創新教,歐洲思想遂得解放,促成近代四百年來之西方文明。可知每個時代之宗教,必合每個時代之要求。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宇宙間之真理無盡無窮。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即是「大而化之之謂聖」的聖人,亦斷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窮究出乎「知的極致」之外。是故過去許多科哲學家分門別類,以其有限之優越智慧時常玄思冥索,殫精竭慮,終未能探出宇宙相當究竟。其最大缺點,即是囿於心物之分的成見各走極端,未能探本窮源。所以最後仍得回到宗教上來研討神靈之學,而向「神的境界」繼續探求,及其方有心得,正擬深造,而時不再來,與世長辭,遂亦湮沒無聞。因此,近年世界最新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亦均順應時潮,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建立一致正確的思想,眾所公認的答案。

  中國宗教家往古亦有以自身勤苦修持而得之神聖啟示,如道家之通靈感應,佛家之明心見性等法門,惟因限於潛修獨善,或雖現身說法化度有緣,但以妙義深微難期普遍,對於人間社會真理前途無甚影響,莫不引為缺憾。

  天人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時代巨輪在不斷的推進而縮短,世間凡有不能由理智解決之事理,吾人希望今後或可由天人交通之新途徑來求出真理。如何運用智慧使「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精神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長期合流發展,如何配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媒介貫通,促使「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互相協調,亦惟在善能把握科學與哲學之相配原理與自身之修持功夫。

  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由天人溝通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新境界,加以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吾人為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隨時須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交流天人文化,所以應有獨立的宗教專司其事,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

  不談感應,便非宗教,而是倫理學;不談感應,天人便不得親和,天人文化便不得交流。蓋一般公認之感應性,即為書中所述親和力之作用,儒家之「作善降祥」;佛教之因果律;道家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皆為普通感應性之說法。

  夫感應與啟示的原理必須由親力達到「電熱和準」,方能冀引所想對象之和力,使生感應。至於親力,如何方能達到「電熱和準」,即在動念之善與惡為分際耳。如動念(親力)是善,則所放之電射為陽性,質輕上升,自然能達到熱準,發生感應;如動念(親力)是惡,則所放電射為陰性,質重下降,不能達到熱準,即無感應,而與大空間之陰性魔鬼相引,即得惡之反動感,故所謂熱準者,善之誠心也。真理係根據善之誠心,一切動念(親力)合乎天理人情,所以終能獲得「最後之神」的同情親和。因此新境界─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之理論產生全由奉獻新境界著者極初特殊之精誠而得天人親和─感應之結晶。所謂「最後之神」,即是本教立教教主大宇宙至高無上之主宰─上帝,亦即儒教所謂「齋戒沐浴以事 上帝」之 上帝;道教敬崇之 玉皇大帝;耶教信仰之 上帝;回教禮拜之真主─上帝。惟本教立教教主 上帝實為御統全宇宙和子─性靈之唯一主宰,因 上帝具有特種鐳力以操縱電力故也。就是說: 上帝為維持宇宙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具有無窮盡之能量,施予各太陽系熱能與光,藉之維繫全宇宙和子─性靈之生生不息。蓋宇宙整個生動現象,本為無量數之和子與電子統一調和構成之空間,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電子由于同引律之關係而結成陰靜之物體。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物質同樣不滅之循環過程中, 上帝於自然與物質之間自有運用媒介自然與物質之權威,並指揮逐級神媒施用「壓」「挾」之神能力,此為極初靜居深山參悟宇宙境界的心得。

  極初幼年失怙,秉承家庭傳統信仰,慈母愷切薰陶,懍於立己立人之道,無不包涵於宗教哲理之中。繼而服務社會,飽經歷練,了悟人生,遇師化度,時有無形靈力之引導,這是高度空間仙佛聖尊驅使陽質射線給予我之感應,而促進道心日益堅定,毅然放棄塵俗活動,從事宗教哲學之研究,行道救世,隨分報國。直到歸隱山林,以至新境界行將完成之日,其能毀家精進探求究竟,始終抱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一貫精神,實由此宇宙陽質射線之感應,即是天地間正氣的親和,也是神媒壓挾護植之力,這種力量驅使吾勇往直前,不能自已。此神媒者,即為本書所述之第三神論也。

  第因數十年來,神媒對極初繼續不已的施行壓挾,致有時常突擊之靈感啟示,故于民國廿三年遵奉師命西至民族發祥之故都(陝西省長安)開拓天德教教基。繼上太白山探訪師伯雲龍至聖,乃蒙傳達 帝旨:「翌夏浩劫將興,國難當頭,命極初應于夏曆六月朔日前棄官挈眷,潛居華山白雲峰下,長期祈禱,看守西北門戶,以應天心。」爰於民國廿六年七月二日蘆溝橋事變之前五日,遵命辭官攜眷,隱居華岳,從茲淡泊寧靜,日與天遊─與大自然接觸;興來彈古調,高伴洪崖笑,煙霞中讀書靜參,聖凡間往來談玄,白雲深處,古洞靜幽,上接清虛之炁,溝通天人文化,下貫涵靜之體,闡明宇宙真理,揭發形成宇宙天體之始源,心(和子)物(電子)相配一元二用宇宙本體之由來,與夫生命之究竟、精神之寄托、奮鬥之階段、世界之歸途,依科學之理論分章究討詳加說明,開未來學術之先河,創空前宗教之新義,導人類努力之正路,求天人大同理想之實現。

  基於現實觀點,本教教義理論是積極向上樂觀奮鬥的,旨在認識宇宙人生的新境界,如何使人開拓生存競爭的思想領域,共躋世界於和平大同之境。茲將有關「政治性」和「世界觀」之要點剖論於後:

  一、戰事曠日持久,人心疲弊,若再以消極的悲觀的宗教思想灌輸常人腦際,則必使民氣消沈,意志頹唐,民族勢必演成天然淘汰,惟有認識宇宙,人生必須樂觀自強,認清時代環境,為光明正義而與一切惡魔抗爭,先求自身之生存,再謀大眾之生存,故曰:「向自己奮鬥」。推而廣之,即是救國家救民族救世界,此為民族自決。

  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固為民族美德;但「尚武精神」與「浩然正氣」之發揚光大,尚須寄托於宗教信仰。平時明瞭生命之來源,勘透生死關頭,發揮民族固有德性,砥礪獻身殉國精神,臨危自能深明大義,視死如歸,死後靈氣(和子)清明,必為逍遙自在之「自由神」,永存不朽,此為民族精神。

  三、聖智庸愚各等人類,品質雖有區別,不過僅為電子構成肉體質量之不同,而其異引和子之來源則一,可謂先天本來平等。人生一切環境並非天生與天賦而來,必須自植自奮自愛而得。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亦即所謂帝王公侯伯子男民乃是人為的,反之,人人皆可獲得平等之地位,於此足以證明上述之理論,莫不吻合。吾人須知古往今來宇宙間惟有「行」字方能創造一切,方能革新進化。「人之生也為行而生」,務須改變沉滯不進的態度,打破徬徨煩悶的心理,效法天體的運行,積極「向天奮鬥」,自強不息,循著宇宙間自然的真理,篤踐力行,潛心學養,雙修性命,以期永生永存,求得聖凡平等最後之目的,此為民權(人權)之始終。

  四、由於「向自己奮鬥」之結果,進而倡導戰後世界共「向自然界奮鬥」。蓋大戰之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故宜由國際經濟合作,集中力量,分配資源,互助開發,增加生產,積極建設,務期妥善運用自然,使能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漸次恢復和平秩序;否則人心耽於安樂,忽視自然,故須激勵振奮,注重勞工神聖。蓋以「工」字而論,其上一畫為自然,下一畫為物質,中一筆為人力,合成工字。所以凡具有共生共存之心,能為大眾謀福利,而向自然奮鬥者,便是自然與物質間之「神媒」,即為人間之「神媒」,是故名曰:「勞工神聖」,此係民生之真義。

  五、本此三奮及聖凡平等的思想啟發人類大公無私共生共存之高尚心理,實行平等互惠(興滅國繼絕世)之公法,根本消除各民族間的糾紛,由此進到民族真正自由平等,無形同化,組成各洲聯邦,公推國聯盟主,確保集體安全,人類種族間一切戰爭於是永遠消滅。和平燦爛,「世界大同」,進而科、哲昌明終極,陰陽永達和準,熙來攘往,極樂逍遙,自然「天人大同」。

  惟其如此,吾人深願建國、建教理想的實現,心理與倫理建設的完成,皆有待於天人共同的督促邁進,期求世界各民族有共同信仰的標的,有一致正確的認識,並在探求宇宙真理,溝通天人文化之大道上,希望全球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張揚「聖凡平等、天人大同」之旗幟,本各已知之理繼續不已向前突擊奮進,一層一層衝破宇宙神聖壁壘,日日新又日新,揭曉宇宙最後之真理,完成三期三同之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