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明大道、別是非、法天地、澤及眾生

清虛宮弘法院教師:

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十月廿一日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待的,比較的結果,才有彼此的分別,眾生喜歡察知別人的是非,對於自已的是非,反而昏昧無知,祇見到別人的「非」,不能見自己的「非」,所以總以自己的「是」,來批評他人的「非」,所以是非之論,並沒有常性,因時、地、人、物、事之不同,變化不定。若以我作為標準的話,則別人皆「非」了,若以「別人」作標準的話,則我皆「非」的啦,孰是孰非,循環不已,要停止是非之爭融和彼此之見,祇有彼此明白大道才能解決紛擾。聖人超脫於是非之外,以大道為是非之辨,彼此是非對待互生,是虛幻不實的,而大道則是超然於是非之外,不私不偏,公平明確。

  大道何者,效天法地,天地人是為三才,人居三才之中,應該效法天之無私,覆蓋大地之能容,承載萬物,「無私」、「容忍」,乃是天地的本性,學得此兩樣,便是大道中人,道分天道、地道、人道,人道好比是天地中間的橋樑,是介乎天地間的媒介體,人生在世,只要能知天學地,便可以作為貫通天地的聖賢,把容忍與無私兩法寶,用於做人則此人便可「在家成孝賢,出外為忠臣」,此何以說呢?

  「無私」,則此人已經沒有了「我執」,對一切的事物就不會去計較,只知道盡人之性,服務大眾,天下眾生,必也能從家庭之倫理,擴大而為社會之教化也。

  「容忍」,真性情中人,才能寬容,推己及人、以德報怨,有如大海而納百川,有如泰山不讓土壤,而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真忍」之精髓也。

  故曰:無私去我相,寬容見本源。

     空屋可住家,實心無隙藏。

  問:什麼叫做真人呢?

  答:真人,須自然而生,知人事而應變,為眾生而奉獻天賦與壽命。真人的呼吸既深又暢,眾人的呼吸只在喉嚨中間。所以眾人胸中難容異論,被人屈服,憤懣胸膛。人的嗜慾越深,見識就越淺薄。真人無所謂慾與不慾,以理為是,天生理,理出真人,生不喜悅,死不嫌恨,把生死當作平常往來之事,生之時不忘其源,死之時知生之始,故不受到形體外緣的影響,受苦的時候,歡喜承受,快樂的時候,不忘疾苦。

  問:道的本體是清瑩無礙,在社會好道的人不少,頗見奇形異論之說,有煩指示正理?

  答:有一種人,刻意修行,力求行為高尚,但其議論高調不合時潮,抨擊社會黑暗,抱怨遭時不遇,而自嘆曲高和寡。

    有一種人,孤獨嫉世,潔身自愛,講仁義忠孝,行恭敬退讓,祇是獨善其身,自己修身。

    有一種人,好道求道,神祕不公,雖自視甚高,但德淺言殊,執修執言。

    有一種人,練氣、吐納、修長壽之術,或是坐功練禪,甚至居住曠野之中,隱逸修心。

    這四種人,未末知大道體用之理,僅獨善其身,吝於兼善天下。獨善是私,兼善是公,以私佈公,合乎大道「無私」之心。抱怨即是不能「容」,寬容是天地之性,何不以抱怨轉成抱負,心潔不怕世濁污染,因勢成事,則可見眾生唱和。神祕修行,執修恃寶,有違「大公」之心。練氣、吐納,健身則可,視為修行,則是捨本逐末。若能身心配合,不愧真修之志,隱居避塵,則是老生作態,不合時宜。作中流砥柱,配稱時代英豪,雖有埋沒之危,不妨因勢利導。道心不動,外輪常轉,合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義。天降英才,必有順道之舉,以道弘道,不負上天用人之苦心。

  問:道門派別甚多,百家倡言,頗見偏差,如何自修呢?

  答:天下之人,多半祇得了一偏之見,便互相誇大,譬如五官各有專注,可是眼、耳、鼻、口各有其道,如果偏論一道,則有失全道,聖人解剖天地之性,分析萬物常理,引伸演繹,故能綜合全體,悟得天地純真之道。然現代修道人的分門別派,彼此攻擊,實令人扼腕也。自修之士,宜配合自然造化的原則,取法天地,自悟度人,揚棄暴戾之氣,恩澤及於眾生,明白道源不變之理,自然法度中庸,而不惑於百家雜陳之說了。

  帝教之修行,以「救劫」為本,修煉為體,救劫為用,體用併進,全道而行,可容百家之諍言,可納諸緣之眾生,帝教之主張宗教大同,萬教歸宗,誠非虛言。